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年,是中国经济日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全球化"、"市场化'概念频繁出现的年代,是市场经济成为社会背景的年代.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接受这四个文学思潮的构成因素入手,依据文学思潮的四个侧面评判标准,对这近20年来的文学展开细致分析,提出这近2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思潮为"求索思潮".  相似文献   

2.
在属性上,文学思潮具有"史学"性质,而创作方法无疑更侧重于"理论"范畴 .前者可归入"艺术史学",后者则属于"艺术哲学".就思潮而言,无论状态描述,还是 "思潮史"的梳理,主体之于对象的关系始终是一种"历史关系".对"创作方法"的辩析 ,是文学研究中对流派、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常规手段.文学思潮是在"文学活动"的" 历史性"和"心理性"的交叉地带扎下自己生命根须的."文学活动"的"历史性"(即语境)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审美心理趋进、变化的可能性空间,"文学活动"的"心理性"在见证社会历史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永恒的记录.创作方法的观念与规则,只有在我们面对具体的艺术成果时才会鲜明化.创作方法归根到底只是有关作品结构与风格状态区分时的存在.创作方法观念的体系性,即生成、变化、更迭等,依托自身就可以完全被说明 .社会活动的变化并不是可以直接越过主体而在创作方法上表现出来.文学思潮的群体性质 ,使其在生成、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参予艺术活动个体的强大规范力量.创作方法对于文学活动主体的影响作用,无法以先置或普通覆盖的方式完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京派的能指和所指常常滑动不定,有的甚至否认京派的流派特征。现代学界也也远未能达成一致。观念的歧出,乃是因为不同的人从诸如审美的、阶级的、文化的等不同的视角看待京派的结果。"京派是否存在"、"以怎样形态存在"乃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历史问题。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透过种种偏于一隅的视角,经过对民国相关文献的钩沉磨洗、检索阅读,对京派的原生形态作了一个勾勒,揭示、界定、描述了作为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京派史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下的“乡土文学派”,并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下催生的“乡土文学派”的流派特征以及它对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意义这三方面系统地阐释两者的关系,希望在理清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加深对“乡土文学派”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事件"、"现象"和"作家群"作为文学思潮中重要的结构因素,既对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有结构功能,本身也承载了具体文学思潮特性.本文结合理论概括和本文解析,逐一阐释了它们在"文学思潮"中的存在、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型意义。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父亲形象进行书写是五四以来女性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现代女性作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线性梳理,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关系,透视社会生活与文学思潮的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蕴与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纳,"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9.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王权专制、反对压迫奴役,要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性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对中国“五四”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皆不相同,因此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汾湖叶氏家族作为苏南地区的一个文学世家,其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与文学活动充分展现了当时苏南士族的生活态度与审美趣味,对于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认识明清之际的古典艺术精神和文学思潮演变轨迹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 "真确的知识" 而受到摒弃和批判, 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 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 随后, 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 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 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 哲学及美学取向. 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 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 "复魅" 特质.  相似文献   

12.
波斯彼洛夫超越了类型论思潮观,准确地把握了文学思潮的历史性、群体性特征,但他以"共同纲领流派创作论"对文学思潮进行了偏颇的性质定位,仅把文学思潮视为流派的集团创作,既混淆了观念与实践的区别,又抹煞了文学思潮在理论、批评、接受等层面的存在,还以17世纪古典主义为绝对化的文学思潮理想模式,扼杀了文学思潮在不同历史时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形态丰富性。这种流派思潮等同论的文学思潮观有违文学史事实,乃文学研究"泛思潮化"现象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蓬勃发展的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中,有两大"主义"特别引人注目,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二者虽只一字之差,内涵却大有不同。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其混淆。本文将浅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廓清其基本内涵,并将二者进行比较,找出其在语言、文本形式、思想及艺术倾向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以期读者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2月29日至1985年1月5日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因其高调提出的"创作自由"口号和会前会后的情况成为了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焦点之一。1984、1985年之交发生的"中国作协四大"与80年代其他一些焦点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与"文革"后文坛普遍的反思有关,与西方文学思潮的大举登陆有关,也受到了当时形势的影响。而新时期初期文艺界领导层的分歧、各方力量角力的后果,使中国作协"四大"以少见的"激进"方式进行了一次重建文学规范的尝试。中国作协"四大"和"创作自由"口号的曲折历程正反映了80年代中国文学和体制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具有代际差异特征的"80后"文学呈现三极分化的趋势,在完成终结"意识形态写作"这一历史过程的同时,彰显了一种"非主流"的文学趣味,呈现出网络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新媒体文学风格。虽然止步于传统标准的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却从文学走向社会,从精英视野走向公共领域。"80后"文学不但余波未了,其非凡意义还将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此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写作,与前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受到政治语境的影响,形成以"左翼"文学思潮为主流的文学创作氛围,作为带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激进文学思潮,具有特殊的进步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损伤了文学应有的本色,给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崛起并兴盛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其成因主要有:文学对时代认识深化和文学独创性的必然;“走向世界”的创作情结与外来影响的一拍即合;“文化热”社会思潮的影响与促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其诗"黄河冰凌,得杜之骨",既能以杜诗作为古典诗歌最高审美典范,又能"知其所长、又知其弊",是明代中叶学杜的集大成者。通过其"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笔调下的时事诗,不仅可以认识诗人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突出贡献,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明中后期文学思潮与文学风格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