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明辉 《今日科苑》2013,(19):28-3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当下,对于广大科普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在中央政府、科技协会、教育机构的群策群力下,科普活动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农村,从高校到社区,呈现如火如荼的势头。昔日的星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作为科技人才储备力量的青少年是发展的助推之星,更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力、一个社会的发展力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为此,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增强科普意识,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2.
日本在系列科技战略与政策引导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走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结束其对国外先进科技“追赶型”时代,迈入成为科技实力“领先型”时代。系统分析日本历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及其典型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在对日本科技创新主要成效分析基础上,提出日本科技创新战略及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系列科技战略与政策引导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走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结束其对国外先进科技"追赶型"时代,迈入成为科技实力"领先型"时代。系统分析日本历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及其典型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在对日本科技创新主要成效分析基础上,提出日本科技创新战略及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强亦忠 《科协论坛》2006,21(11):33-37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新”二字无处不在,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它拓展和延伸到经济、科技、化等一切领域,科技实践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把项目管理引入到企业科技创新中,能够借助项目管理严密的执行体系,使企业的科技创新更有成效,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本文将从项目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以及如何让项目管理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50周年之际,我们遇上了经济危机。温总理讲,历次的经济危机可能会爆发、引发新技术革命,而新技术革命依赖于技术创新。这个时代在全球就是一个创新竞赛,或者是产业化竞赛、高科技竞赛的时代、创新科技的时代,这个时代更依赖于人才的创新。6月20日,在“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2009中国科技与经济论坛上,1OO多位嘉宾和专家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科技支撑力”为主题,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对“用知识和科技应对金融危机”做出了独到解析。精辟的言论,精彩的发言,我们精选了其中的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当前很热门的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本文拟从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时代意义和发展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1、一般规律从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往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得以集中体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多角度地理解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创新生态体系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创新的实现需要一个产业生态。突破性技术不一定是创新的成功,创新的成功需要在生态中实现。结合多个案例的研究发现,我国科技管理模式过于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从计划、立项、资助到评价都把技术孤立到产业之外,产业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步伐。建议决策部门应从创新生态的角度重新思考我国科技管理模式,从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着手,提高国家科技管理的效率和产业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民主化导致"以政府为主导、技术研发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模式被彻底打破,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人人参与、大众协作、与产业推拉互动的特点。即创新活动的组织边界不断模糊和泛化,创新要素的流动亦从单向到多向到循环互动演变。研究提出科技服务业不再仅限服务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或体制创新,而是服务于更广范围、更大意义的"社会创新",并且小微企业及个人将成为未来科技服务的重点,以此为新时期科技服务工作开辟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与创新的时代,我们只有掌握了核心的科学技术,才会引领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节奏。然而,要想在科技时代不被落后、不被淘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那么可想而知,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行业经济发展、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有着建设性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了许多的新兴行业,而平面设计就是这新兴的行业之一。那么对于平面设计这个专业领域而言,创新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意义呢?本文从创新与平面设计的定义着手,揭示了在平面设计的教育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刘开平  孙泉  宋宝林  蔡璇  刘丰 《今日科苑》2010,(18):102-102
本文认为:创新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实践证明,在当今科技飞快发展的时代,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本文从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论述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赟 《科学与管理》2006,26(4):40-43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追求科技发展是最重要的公共需求之一,努力满足这一需求是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能。从对世界各国(地区)科技政策分析,发现:1、政府在科技发展中起关键作用。2、政府对能源、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重点支持;3、政府通过建设创新体系、重视人才、税收信贷优惠等方式推进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面对科技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而适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可以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采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列举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要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争取对不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以及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税收政策的实施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瓦特的蒸汽机车到福特的燃油汽车,从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到活字金属印刷机,科技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更是全民创新的时代。随着信息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未来有一席之地,必须具有创新观念。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城市是否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大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青少年开始.世界各国都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性工作的一部分,将其视为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刚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0):1112-1116
<正>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既是国家发展阶段演进的内在需求,也是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党中央都围绕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设计已经深入到许多领域,特别是机械结构设计领域,创新思想已经不再是神秘话题,创新设计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得到了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将创新精神融汇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过程,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超越过去,面向未来,把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重点放在培育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只有这样才能适者生存,乘势而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熊维程 《大众科技》2007,(7):148-149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将创新精神融汇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过程,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超越过去,面向未来,把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重点放在培育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只有这样才能适者生存,乘势而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其构建获得了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从系统到区域到创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