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元朝的国子学是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因袭汉族旧制创建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蒙古贵胄子弟而设立的。元朝国子学的兴办和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国子学的创建阶段,成宗到顺帝统治时期国子学的发展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元朝的国子学是元朝统治入主中原后,因袭汉族旧制创建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蒙古贵胄子弟而设立的。元朝国子学的兴办和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国子学的创建阶段,成宗到顺帝统治时期国子学的发展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金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其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建立了以培养女真族人才为目的的女真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元朝和清朝民族教育有显著影响,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贵族的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以后,为了维护其中央集权,便大力兴办学校。洪武初年(1368年),明在元朝国子监旧学基础上,建立国子学,学生由朝廷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者充任。洪武三年(1370年),创没科举科,实行科举取士。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全国举行会试,录取生员472人,他们都分别被派往全国各地,在各级行政机构中任职,为朱明王朝效命。朱元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     
古代学校的名称我国各朝代学校的名称不尽相同:夏朝有“库”:养老和教育兼施的学校;“序”:教育武士的学校;“校”:军体教育学校。商朝除庠、序外,增“学”、“瞽宗”两称。西周分“国学”、“乡学”。“国学”:中央官学,又分为“大学”、“小学”;“乡学”:地方官学。西汉蜀地太守文翁提倡教化,学校称“文翁学堂”。晋朝称国家最高学府为“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学为“国子寺”。隋朝称国子学为“国子监”。以后各代多称“国子监”。北魏设京师四门,称“四门学”。唐代中央官学称“六学二馆”。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方学、律…  相似文献   

6.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是少数蒙古贵族对众多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的残酷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西域的少数民族)、汉人(黄河两岸的人)、南人(长江流域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四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几乎都用蒙古人当第一把手,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南人无论文化多高,能力多大,只能处于最下层。元代各部大臣,多由吏(小官)进,并不由科举选拔,而省一级的长官,皆由蒙古贵族世袭,所以蒙古贵族尚在儿童,便可当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65页讲述“民族分化政策”时说:“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但是,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地位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课本并未展开,本作一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8.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是少数蒙古贵族对众多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的残酷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西域的少数民族)、汉人(黄河两岸的人)、南人(长江流域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四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几乎都用蒙古人当第一把手,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南人无论文化多高,能力多大,只能处于最下层。元代各部大臣,多由吏(小官)进,并不由科举选拔,而省一级的  相似文献   

9.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蒙古国子学和蒙古国子监是蒙古族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两所中央官学。这两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接受了儒学的影响,表现了与“汉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从其社会效益来讲,这两所学校为元朝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蒙汉兼通的统治人才,为蒙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官师制度是官学教育的重要组戍部分。魏晋南朝时期,官学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中央,除大学之外.又创建国子学,同时,学馆教育、专科教育也受到统治的重视;在地方,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则成为地方官学得以维系,并以此来划分地方教育的行政区域。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官学种类、行政级别有所不同,官师的称谓也因此各异。  相似文献   

12.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其政权的建立都面临着少数族群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都制订了相应的政治、文化政策来巩固政权,经过这些制度的实行,加之各民族迁入内地,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女真族和蒙古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但是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要高很多.本文拟从政治一体化、科举制度和语言政策三个方面来阐释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朝代,其统治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性特征。在统治政策的制定上,既有有对蒙古传统的继承,又有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也有新的发展及演变。本文从元朝的政权机构及制度建设、民族政策、边疆治理等几方面简要地对元朝的统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史天泽家族是金元之际汉地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他本人是与蒙古统治合作密切的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史天泽为蒙古统治东征西讨,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史天泽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才干,他为人谦和,善于消除蒙古统治的猜忌,在民族矛盾极为紧张的元朝,是唯一一位做到中书右丞相高官的汉族人。  相似文献   

15.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贡和科举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元朝将其统治下的居民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本文从历史、客观社会现实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了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四等人制形成的历史根源,民族、区域间差别的存在是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一个客观现实条件,而汉人世侯李的叛乱是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差别对待的一个直接原因。总之,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元朝分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  相似文献   

17.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雷和科举两备途径.  相似文献   

18.
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对天山南北诸地的统一管理,打破了西域地区各个互不相属的城邦之国的界限,加快了政治及民族格局的重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化交流。统一西域后。蒙古统治施行“诸教并蓄”的宽容政策的前提下,伊斯兰教由西向东不断地扩展并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多种语言字并行的基础上形成了察合台。察合台的形成、使用、发展与普及,对于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广大畏吾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强悍勇猛的蒙古民族发展成威胁大清帝国封建统治的肘腋之患,除在政治上继续采取使蒙古各部都互不统属、彼此孤立的编旗设盟的政策之外,又在文化教育上利用黄教愚弄蒙古民族.竭力阻止蒙古族文化向前发展。纵观清朝一代制定的统治蒙古的《理藩院则例》,可谓事无巨细,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但对教育一项却独付阙如,不置一词。清廷虽然在京城和地方设置了一些蒙古和八旗官学,但其目的并非想使蒙古民族均沾文化教育的雨露,而是培养为清统治者效犬马之劳的译员和官吏。在清一代,蒙古族的主要教育机构是旗札萨克衙门,但这里同样是培植替清王朝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奴仆的地方,况且  相似文献   

20.
藏族地区在元代已归属中央政府的统辖之列,成为中央政府治理下的行政区划。在明太祖建立明朝并取代了元朝在中央的统治之后,明朝廷对藏族地区的治理,采取“多封众建”和“羁縻贡市”的方式,以政治利益和经济的利益维系朝廷对藏区地方势力的管理。明朝治理藏族地区政策是充分建立在元朝的基础上并作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