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一般物质产品,其使用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它也要经过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交换,因此它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有商品属性。图书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上,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即人们从图书载体的信息中,吸取、了解著作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或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
一、图书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于一般商品,决定了图书出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人们习惯于把图书出版称之为精神生产,其产品称之为精神产品。精神要成为产品首先必须在物质形态上存在。图书便是其物质形态的一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物质形态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表现为商品的属性。但是,区别图书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本质特征,不在于它在形式上的物质形态,而在于它的内容的非商品属性。图书的内容的非商品属性,是由其内容的特点作用所决定。为  相似文献   

3.
论图书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既是商品,又是精神产品。它是由书的思想内容和书的物质形态组成的,它兼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的特点。正确地认识图书的“双重性”,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出版社的性质.处理好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地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一应当承认图书是商品,因为图书一经出版,进入流通领域,就具备了商品的一切属性。图书如同其他商品一样,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方面,图书中凝结着著作者、编者、印刷工  相似文献   

4.
图书是商品     
图书是精神产品,也是商品。或者说,图书的基本属性或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它具有两重性,而不是一重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认以图书是商品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是承认图书是商品的,既看到它的精神产品属性,也看到它的商品属性。后来随着计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强化和“左”的思想的逐步升级,我们都不能讲图书的商品属性了。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图书是商品的观念,已成为思想禁区之一。“文革”  相似文献   

5.
如同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样,图书也不例外。就其使用价值来说,它又不同于以物质产品为其特征的商品。如粮食主要用来做食物,布匹主要用来做衣物,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使用价值在于其物质特性。图书是以精神产品为其特征的商品,主要用于文化的需要,满足人们求知、交流、欣赏、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要,使用价值在于其精神或思想特性。这种精神方面的使用价值,是由精神方面的劳动,即作者的劳动和编辑的劳动共同形成的。编辑的劳动不同于作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出版界,搞经济承包的风气又盛行起来了。有的包到社,有的包到编辑室,有的甚至包到个人。对这种做法,我一直持怀疑态度。理由之一,图书是商品,却不是一般商品。一般商品只是一种物质产品,而图书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而且首先是精神产品。图书离开它是精神产品这个前提,它的物质产品的属性,也就失去了意义。做为精神产品,它主要是由编辑部门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7.
生产出来、通过市场买卖而到达读者手中的图书是一种商品。与其它商品相比,图书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图书的物质形态仅是其内容的载体,而其内容才是图书使用价值的主要承担者。图书是商品性与思想性、知识性的统一。图书的思想性一面,使得图书的生产流通往往受到比一般商品更多的行政干预。图书的商品性一面,决定了它的生产、发行必然受到商品经济规律的制约。本文所论则是基于图书的商品性,探讨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在流通过程形成商品储存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并从商品流通规律的角度考察目前我国发行工作中的某些现实问题;而对于由于图书的思想性所理应受到的行政干预则多不涉及。  相似文献   

8.
图书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不仅仅是商品,也不仅仅是象其它知识传播媒介和娱乐手段一样的消费品,而且还是积累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对于那些倾心吮吸书本知识的读者,图书能够影响、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出版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然而,图书的生产和销售又是一种需要投入各种物资、需要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图书及图书出版的性质和特点?需要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体制和政策?现在谈点想法,与大家探讨。(一)图书是否具有商品属性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一切图书都是思想内容和物质外壳的复合体,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共同产物。它通常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从制订选题、撰写书稿到编辑审定,这是精神生产过程,是一项思想文化活动;第二阶段。即从筹集纸张、排版付印到推广销售,这是  相似文献   

10.
所谓图书发行渠道,是指图书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所必经的线路,以及在这一线路上发生的图书所有权转移的经济过程。任何一种商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按其自身的规律流向消费领域,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这过程中,商品的所有权随之发生一次或多次转移。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也不例外。保证发行渠道的畅通,使图书尽快地到达读者手中,是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共同愿望。为此,就要对发行渠道进行研究,使不同品种的图书,都有畅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图书是一种不完全的商品,这主要表现在:一、从图书的生产过程看,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二重性,而人类的精神生产大多不具备商品生产的性质;二、从图书本身看,具有物质产品和意识形态的二重性,意识形态在价值规律之外,还要受多种社会力量所制约;三、从图书的接受过程看,具有流通和传播的二重性,还要受大众传播规律所支配。因之图书生产是一种不完全的商品生产,不能和一般商品生产同等对待。以  相似文献   

12.
唐琪 《编辑之友》2002,(5):38-39
图书是一种物质产品,但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传播和积累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物质产品,因此,它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图书的双重属性使得它的生产以双重方式进行.一方面,作者和编者都要在有利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巩固与发展的前提下,按照精神生产的目的和规律,进行自由、自主的创造性劳动,阐发某种科学真理,传播某种人生感悟,宣泄某种郁积于心、不能自制的感情,并为满足人类求真和审美的需要,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是图书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13.
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一样,图书也有它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研究图书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注意到图书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的这种特点。图书作为物质产品,有它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内容就是图书的物质构成,而形式则是反映这种构成的物质形态。图书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精神产品,是作为人类精神财富而存在的。这是我们考察图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方面。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构成它的内容的  相似文献   

14.
在出版界,有一些理论问题常常引起争论,例如图书是不是商品?出版社要不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出版社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等等。这些问题,与出版经济政策的制订有密切关系。(一)图书是不是商品,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有些人强调图书是精神产品,不承认它是商品。这种说法是很难站住脚的。不错,图书是精神产品(严格地讲,图书是精神产品和其物质载体的结合物),但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通过流通渠道,投入市场,供读者购买用来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图书是一种文化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作为精神产品,要反映出思想性、知识性和价值观,表现出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特征,要以文化的普及与提高为唯一宗旨,并以此实现其社会效益。而作为物质产品,要通过一定的交换关系流通于图书市场,受制于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要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实现出版者的经济效益。 中国图书价格在1993年4月以后,虽然除大中专教材和中小学课本实行国家定价外,其图书价格已基本放开,但由于出版业能够盈利或者多盈利,还是要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单位成本,仍然是印数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这样,出版社要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势必要追求一定的出版数量,包括单位图书出版数量(印数)和图书品种数量。这是出版社实现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下精神产品的纯商品化,决定了交换价值成为衡量出版物质量的根本标准,一切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往往成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出版社都面临着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探讨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对图书编辑中的有关事项进行公共关系策划,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图书既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又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图书作为商品,有与其他类别的商品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从相同的一面来说,都要进入市场,都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通俗地说,出版社只有通过图书(含版权)的销售,才能获得经济效益。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从这一点出发,为公共关系的运用奠定了最基本的条件。公共关系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又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公共  相似文献   

17.
研究出版社的性质,首先需要对出版社所生产和经营的主要产品——图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它是由表达知识内容的书稿和适于大量复制书稿内容的物质载体相结合而成。书稿和物质载体两者缺一,就不成其为图书。因此,既不能只着眼于书稿,说图书是精神产品;也不能只着眼于它的物质载体而说图书是物质产品;笔者认为,宜把图书这种劳动产品定义为载运着书稿形式精神产品的物质产品,或者说它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同于知识产品,不同于文化用品。知识产品是指文章、科技成果等精神生产成果的直接体现,文化产品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大量复制而成的知识产品。纸张、文体用具是掌握文化需要使用的文化用  相似文献   

18.
寻求图书出版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继 《现代出版》2003,(1):23-24
图书的社会效益就是图书发行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版经营活动获得的经济收益,两者之间具有特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任何商品都有实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购买它的使用价值。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社会效益(即其使用价值)要在市场流通中来实现。社会效益虽然不能被精确地用数字计算,但它实际上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正负之分。最直观的衡量社会效益指标就是发行量(实际读者数)。我们做每本书都有确定的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潜在读者),图书在流通中被实际消费的数量(包括购买和…  相似文献   

19.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积累和传播思想、文化、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它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相结合的产品。它具有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功育瓦所以人们往往把书籍称为精神产品,而把书籍同时又是物质产品这一因素忽略了。大量印行的书籍实际上是原稿的复制品。原稿+编辑加工+纸张+印刷+装订=书籍。把书籍称为精神产品是为了突出它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精神产品是书籍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书籍一般都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因此书籍又被赋予商品的属性。书籍是否有商品属性这个问题本来应该说已经解决了。但最近在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图书包括书籍、画册、图片等出版物。是超越时空传播知识、科技、艺术、积累文化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图书进入市场即为商品,就要参与竞争,追求最大利润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法则。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出版社的追求则是以最低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图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从中获取最大利润,这就是图书的经济效益。获取经济效益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出版社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与一般企业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但是图书又不同于一般的纯物质性商品,它是物化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特殊在可以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修养、文化品格等。高品位、高境界、高文化含量的图书,可使人净化心灵、精神高尚、增长知识、学业有成,从而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格调低下、内容庸俗、质量伪劣的图书会使青少年及意志薄弱的读者思想空虚、行为卑俗、不学无术,从而贻误一代甚至几代人。图书对读者、社会所产生的这种作用就是它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