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御用大勋位兰花章颈饰的辗转经历 1.溥仪“复辟”成为傀儡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曾三次登极,又三次被赶下台,正如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所说:“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我的心头,不由得心如火烧。”  相似文献   

2.
1.《我的前半生》版权归属案 1964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前半生》,该书由曾为中国末代皇帝的溥仪先生提供素材并最后审改,群众出版社编辑李文达执笔,按二人共同拟订的提纲,历时4年才创作完成。当时,考虑到政治因素,经上级批准并征得李文达的同意,该书出版时署名为“溥仪”。20多年后,溥仪的遗孀李淑贤以溥仪继承人的身份主张只有溥仪对该书享有版权,并要求依法继承该书版权中的财产权;而执笔人李文达要求确认其合作作者的身份,并依法享有版权。该案的焦点在于:《我的前半生》是不是合作作品。  相似文献   

3.
作为1964年定本《我的前半生》的责编,王兰升与溥仪有过多次交往。在他的眼中,末代皇帝早已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相似文献   

4.
孟向荣 《出版史料》2006,(4):112-120
末代皇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自1963年11月杀青、1964年3月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影响。作为群众出版社第一大书,已累计印刷21次,发行186.3万余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兼长销书。有关此书的全部档案材料,大都未在报纸、刊物、书籍中披露,是一社独享的出版史料。本文基本上按照时序梳理图书档案中记载的一些党内高级干部、高级民主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对《我的前半生》的认识或审读意见,并对与此相关的一些情况作出说明或解释,兼及这本书的版本沿革。周恩来关注《我的前半生》关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我的前半生》的关注,图书档案中有…  相似文献   

5.
魏少华 《新闻界》2013,(17):51-55
纪录片《我的抗战》是崔永元近期力作。"口述历史"是纪录片《我的抗战》宣传靓点。依据最后的呈现方式,纪录片中的采访可以分为四类:互动访谈式、隐性对话式、跟拍注视式、参与暗访式。《我的抗战》中的"口述历史"属于隐性对话式采访。《我的抗战》在"口述历史"运用中,出现了过度介入、删除提问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变局中的政治与人 政治对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我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这里有《我的前半生》灰皮本,有马立诚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基辛格的《论中国》,还有李慎明等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等.我觉得,它们都探讨了时代巨变来临时人们的选择. 与正本不一样,《我的前半生》的灰皮本让我看到了又一个溥仪.在变革之际,是什么在改变人?人究竟能够被改变到多大程度?溥仪的两部书提供了有趣的样本.而空军大校张聿温所著《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则探讨了另一次巨变与中国政治、与中国人的复杂关系,涉及了什么是权力,以及领导人的性格,甚至精神疾患的问题.虽然讲的是历史,却像是窥视未来的一道门缝.  相似文献   

7.
蒋蕾 《新闻实践》2012,(11):75-77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媒体开始引入“口述历史”的新闻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事》栏目。一直至今,“口述历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新闻传媒出现许多打上“口述历史”标签的作品,许多媒体记者也投身于口述历史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国内出现一股“皇热”,这大概是由那本关于溥仪的文学传记《我的前半生》引起的。此书在文革前印数有限,流传不广,文革期间更遭到禁锢,文革后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9.
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他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先后担任了苏皖鲁剿匪总司令、山东军务督办、安国军副总司令兼直鲁联军总司令,不仅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动军阀,而且是溥仪寄托以复辟希望的重要人物。现从馆藏《溥仪档案》中选发张宗昌与溥仪的来往信函九通,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前半生(批校本)》和《我的前半生(图录)》近日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出版方介绍,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继群众出版社1964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2007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和2011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之后推出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又一个重要版本。  相似文献   

11.
50年前,一本记载中国末代皇帝生活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全本公开发行,至今印数超过数百万册。然而这本由出版社编辑代为撰写的“忏悔录”并非溥仪的原稿,直至2010年岁末,那本曾经只供“17级以上政法干部阅读”的真正的溥仪自传,才得以正式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12.
“末代皇帝”溥仪的著作权再起官司。据北京铭德律师事务所透露,被称为“中国溥仪研究第一人”的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一纸诉状将同心出版社告上了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自己参与了《爱新觉罗&#183;溥仪日记》的整理注释工作,同心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我的前半生〉附十年日记》中的《溥仪10年日记》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要求索赔人民币10万元的经济损失和人民币5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已立案并将于6月19日在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以来,在众多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纪念作品中,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异军突起,产生了极大影响.该系列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影像史学的表现形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语境下口述历史成果的营销和传播之路,赢得了时代与社会的认可.其鲜明的口述历史特色不仅体现在该片由口述史料作为核心与支撑,结构、布局以口述者个人在抗战中的生命故事为中心,更体现在整个片子所弘扬的精神以高度认同时代大背景中的口述者个人价值为圭臬.不过,在如何实现口述者与访谈者双向度的历史叙述模式,如何超越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历史实现求真、求解的理性追求等方面,《我的抗战》也存在着一些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7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三位与〈我的前半生〉有贡献者》中有句话这样说道:"此书《圣德纪述纂要》专述溥仪就满洲国执政后一些起居情况。由中岛比多吉、林出贤次郎及宝熙、胡嗣瑗、沈瑞麟、张海鹏、熙洽等执笔,极尽腼腆之能事。"其中的"腼腆"显然用错了地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兴的史料搜集和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历史可谓是炙手可热,一大批口述历史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在这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背后,我国口述历史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化危机为生机呢?本文以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呈现方式的分析,探讨中国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  相似文献   

16.
以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领域中口述历史研究日益增长为背景,文章梳理了作为学科分支、方法论及服务项目三种内涵下的口述历史概念及其在这一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图书馆与信息科学视野下的口述历史无论在研究或工作层面都颇具想象力,相关的学人可通过构筑内部的口述历史传统、借由相邻的研究或课程推进对口述历史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以及系统梳理最佳实践与操作案例等方式来推进口述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由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Ritchie)著,王芝芝、姚力译,2006年1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书305千字,320页。该书是一部全面、具体、明晰的口述历史方面的著作。其作者担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邀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在美国各地主持各种口述历史计划,为口述历史建设的进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周钰婷  唐思慧 《浙江档案》2023,(9):32-33+36-38
口述历史项目通常以历史事件、口述者个人经历为主题展开,内容多涉及个人数据。作为英国口述历史领域最重要的慈善信托机构之一,英国国家生活故事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成熟。尤其在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施行后,该机构在法律依据适用、文本记录、敏感性审查、项目主体责任落实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我国口述历史的采集方可通过制定归档豁免的实施细则或工作指南、与口述者签订访前访后协议、建立健全个人信息敏感性审查机制、明确个人信息保护主体权责使口述历史中的个人数据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7):384-385
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口述历史、口述档案是近年来在档案学术刊物上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词汇,这标志着档案界对口述历史收集工作的关注,反映出档案馆人从事口述历史的文化自觉。最近,糜栋炜先生在《北京档案》[1],从分析口述历史、口述档案两个概念入手,判断口述历史“已经超越了现阶段我国档案工作的边界。”乍一研读其推理,其超越边界的论断也不无道理,但细细思考一下,便发现糜栋炜先生的推断还是错了。关于口述历史、口述档案的概念以及口述历史、口述档案之间的关系,糜栋炜先生说:“口述历史,是通过走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与当事人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把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