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圣外工”是道儒两家共同含有的思想,《淮南子》正是以此来贯通道儒两家思想,以确立其政治主张的。本文从论证“内圣外王”思想的归属问题出发,对《淮南子》中“内圣”的形成──道家的“体道返性”说和儒家的人性修养说,及由“内圣”而达成的化民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该书中既有道儒两家思想融合的一面.又体现了两家思想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2.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在以"道"为本体的基础上对老庄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同时融入改造了的儒、法两家的思想,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汉初调和、致用的学术取向与思想特质。在政治层面上,《淮南子》通过"因"、"权"的运用对君主的"无为"加以拓展,强调"无为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多处剪裁取用《战国策》文字资料,并作以精妙评述。有的直接转引原文佐证自己思想观点;有的裁剪引用策士言论为我所用;有的重组《战国策》的部分文字,以凸显《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有的浓缩《战国策》故事,取其精髓化为已用。《淮南子》多次评判苏秦、智伯等人的成败,反映出其较浓的道家历史政治学与道家理论思维。刘安等人在对《战国策》史料的融裁运用中,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道”创生万物的问题上,老子更关心“道”“独立而不改”的特性,庄子则“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耳”。《淮南子》对老庄道家“气”论的理解,弱化了“道”的本源性地位,而作为“道”之用“气”的地位则大大提升。这种“误读”与偏转,显示出战国思想融合趋势在汉初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认为《淮南子》“以气解道”,其实其道气关系应是道生气,气处于从属的地位,《淮南子》采借百家子学并加以整合,完成了道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万物莫不尊道而重德”的价值主张,进一步提出了“体道抱德”的养生观念.《淮南子》将养生与修仙得道有机地结合,在炼食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了豆腐,从此豆腐文化誉满天下.在营养饮食方面《淮南子》中强调“食者民之本也”,主张均衡营养,适时养生.《淮南子》养生术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作为集道家之大成者,其对无为的诠释达到了顶峰。它将有为纳入无为范畴内,其政治层面的无为观,更是吸收了儒、法两家的精华,无为概念包含了更多进取的因素。同时,《淮南子》对无为所赋予的新诠释中亦折射出汉初道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所表现出的思想转向。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中生命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汇合道、儒等多家思想,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生命美学论.文章从形、神、气三位一体的美学建构,到人性虚静与性善说的贯通,再到德福间的矛盾对《淮南子》生命美学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以“心仪老氏又常自违老氏之旨而不知”的方式,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改写。在对“为‘无为’”的必要性论证的过程中,《淮南子》以汉儒比附性质的“天人同构”观念去强作解事,冲淡了其超越意味;其对“无为”精神实质的重新阐释,不自觉地运用了先秦法家思想资源,发生了向“有为”的潜在偏转。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既是先秦以来学术杂家化的正常发展,又是汉初思想融合的产物,其主体思想和儒家思想体系一脉相承,还汲取了道家思想营养,融合了法家思想精髓,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客观上完成了儒、道、法三者思想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孙玲 《现代语文》2009,(11):11-12
《淮南子》一书吸收先秦诸子百家之说,融会贯通而归于道,是西汉道家思想的最高理论结晶,也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它记录并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及传说,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自成体系。《淮南子》中神话的演变的状态,表现出"混杂"的特点,而神话仙话化是最主要的演变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代作为“四子书”之一立于学官的《亢仓子》,自柳宗元以来虽多有辨析,但对其作伪情况及其思想,则论述甚略。本文通过对前人论述的梳理,认为唐人王士源当时曾伪作两种《亢仓子》,现存《亢仓子》被视为“注本”,而“古本”基本上保存于现存本中;《亢仓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广泛吸取儒、法、农、兵等各家学说,表现出唐初黄老道家的特点和道家学说为满足政治需要而进行改造的学术趋向。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兼采各家学说所长,在论述哲学和治国理论的过程中继承发扬先秦诸子的审美观,充分体现汉初美学道儒杂糅、重情尚用的时代特征。“道事合一”哲学观影响下的《淮南子》,形成了宽容并汇、“大浑为一”的审美对象,将先秦儒道推崇、追求的“大美”从注重个体人格精神的升华转向关注现实人生,并分别从审美形态、观照视野、审美体验、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等方面,给老庄“大美”注入新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对于先秦墨家事迹的记述为探究墨家提供了一定资料,也暗示出墨家在秦汉之际必然的衰落命运。对墨家思想,《淮南子》总体上是持贬抑态度,尽管其对墨家的某些观念思想也有采纳,但却进行了儒道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贯注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9.
黄老学派由道家发展而来,其思想体系到战国末年臻于成熟、完备。由于这个学派尊奉黄帝、本于老子,故称之为“黄老学派”,它的思想就叫“黄老思想”。司马迁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仍称之为“道家”(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因为它已不是原始道家,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新道家”。现存黄老学派的著作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四篇——《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吕氏春秋》等。《论六家要旨》中关于“道家”的论述,可以看作是黄老思想的总纲。  相似文献   

20.
<正>《汉书·艺文志》云:“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战国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趋势,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各学派内部流派分衍,“儒分为八,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篇》);另一方面,早先似乎水火的诸子百家,则又相互吸收,呈现出合流之势。新道家学派便是在这种政治局势和文化思潮中应运而生的。战国末产生的新道家思想,渊源于早期道家而别于早期道家。战国中后期,道家之徒已然流派纷杂,但综其思想特点,大致可分为二类。他们分别执老子学说的一端,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类以庄子为代表,沿袭早期道家学说中“绝仁弃义”、“绝圣弃知”的思想,“全性保真”,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一类则执早期道家学说中“全性保真”的“术”,反其道而用之,研究“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为统治者提供“君人南面之术”(《汉志》),从而走向积极入世的道路。后一类人的学说,经“稷下黄老”诸子的养育,到战国末年,蔚然形成颇有影响的新道家学派,活跃于斯时,并成为后世黄老之学的思想先导。本文旨在论述战国末新道家学派的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