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彝族丧葬活动由不同的仪式程序和符号体系构成,是了解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贵州盘县淤泥乡彝族的丧葬仪式,凭借一系列的符号体系和文化事项,折射出彝族的文化、彝族丧葬仪式的内涵以及活动对人们的心理暗示.因此,通过对盘县淤泥乡彝族丧葬仪式的定点调查,以象征人类学的方法解析各种文化事项和符号系统,可以对彝族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2.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乌蒙山区彝族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通过汉、彝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汉文文献、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侗族丧葬仪式是侗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人生仪礼,它的内容和形式与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了侗族社会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仪式音乐作为丧葬仪式的组成部分,在仪式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类型的角色,有赞颂亡者功德、沟通人神对话等媒介的作用。解读龙额侗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对了解和研究侗族丧葬仪式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彝族丧葬仪式由“崇生”意识、利益诉求、伦理道德、秩序重建及多重情感与原始观念等元素构成。它们分别形成仪式的本源性动力、监督性动力、呈现性动力等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彝族丧葬仪式的动力机制中本源性动力是彝族丧葬仪式举行的核心动力,呈现性动力主要起着一种表达和牵引的力量,而监督性动力则为仪式的举行划定着界限。正是如此有序的动力机制下,彝族丧葬仪式才得以成功举行,且确保了仪式的核心功能——救赎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余舒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5):21-25,50
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由于居住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形式、内容各异。威宁蘑菇村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虽然丧葬仪式有其它民族文化互融的成分,但是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彝族丧葬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是由其社会性、集体性、环境适应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海马舞是北盘江流域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中,丧家女婿或女婿家请来的男性表演的舞蹈。关于海马舞的源起有戈阿楼说和孟获渡江说;海马舞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丧葬祭祀舞蹈,是祖先迁徙、征战和民俗生活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9.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关于历史的记忆,史诗中隐藏的远古文化信息蕴含着初民对待自然、生命、死亡和宇宙的观念。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史诗中所呈现的丧葬文化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口头文本《支格阿龙》丧葬仪式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通过丧葬仪式表达的彝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史诗中的丧葬仪式,其建立起来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情感的象征性交流体系,通过这一交流体系,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伦理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民族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10.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11.
凉山是彝族最为聚居的地方,凉山本土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以火葬为主。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即“都市凉山彝族”虽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凉山本土彝族和“都市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是全面认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3.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和人的血亲观念相结合的产物,积淀着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的?丰富内容。彝族祖先崇拜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中。从家庭到家族,都尽量把这些活动搞得隆重而热闹。  相似文献   

14.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的用乐程式与其信仰观念和仪式行为密切相关.它的用乐程式既有"一词多曲、一曲多用"固定因素,也有根据具体仪式过程而灵活随机选择曲牌种类的非固定因素.文章选取歙县岔口镇丧葬仪式音乐作为田野个案,结合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和仪式音乐民族志的研究理论来剖析徽州丧葬仪式音乐功能与作用,通过研究丧葬事项和音乐事项、...  相似文献   

15.
葬礼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中最后一个重要仪式,是生命体应得的哀荣。通过对陕西关中西部农村地区丧葬习俗的考察,从临终初丧、小殓、大殓三个层面着重梳理记录了“入殓”流程和仪式,揭示了农耕文明下民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内涵及背后蕴含的生死观念,表达了生者对逝者尊重与怀念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流传于云南直苴彝族地区的创世史诗《冷斋调》,是在丧葬祭祀场合使用的祭词,也是“梅葛”中最古老的部分。其中表现的原始宗教思想,尤其是对神灵的崇拜及相应的禁忌规定,构成了直苴彝族死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史诗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但它的传承场丧葬仪式却一直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史诗中的神灵禁忌思想也继续影响着祭祀仪式,保证了仪式的神圣和完整。  相似文献   

17.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仪式,在诸多仪式的背后潜藏着人类的种种意识。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丧葬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当地人的意识。在人类学的视野下,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仪式中显示了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丧葬仪式作为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了克服个体生命的短暂性与社会长久性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布依族丧葬仪式蕴含了多重文化信息,表达了布依人信仰中两个世界的相对并存、相互通达以及生与死的转化等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布依族民众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作者实地考察并纵观越南彝族"倮倮人"传统丧葬的续气装殓设灵堂、开丧祭奠、出殡下葬等仪式文化和特点,认为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不仅反映出祖先崇拜理念为核心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时还具有生者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生者争荣显贵、重构家族关系、整合村寨资源、稳固姻亲关系与增强族群认同,以及教化后代子孙等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和谐”乃宇宙的本体,死亡是一种和谐秩序,使人类整体得以进化。生命的真正不朽在于群体,并在于群体的绵续不绝;因而必须有一套礼仪来维系群体的完整,保持整体的和谐。这就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之理念基础。通过各种丧葬仪礼的进行,不仅使生者与死者以及整个社会成为一体,还可以维持一定族群的和谐与全体认知体系的完整。丧葬仪礼就是从一种“社会均衡状态”到另一种“社会均衡状态”中的过渡仪式行为。这种均衡不但是个人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均衡,同时也是当事人所属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