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春亚 《云南教育》2007,(10X):43-43
每个孩子都有任性的时候,当今独生子女的任性更厉害。看着一个个小倔脾气,爱子心切的父母要么大发雷霆,要么百依百顺,要么对孩子软硬兼施,可不管怎样,孩子不仅“本性难移”,还常常“得寸进尺”,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其实,只要弄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就能轻松应对孩子的任性。  相似文献   

2.
幼览博教     
中国孩子天生比外国孩子乖前段时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哈佛大学、都柏林大学的专家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专家们选择了数百个来自中国、美国、丹麦的4个月的婴儿,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不仅肤色、头发和体态等外貌特征不同,连内在气质也不同。美国孩子对外部刺激反应最快,比中国孩子更早地表现出不耐烦,动作也表现出特别的烦躁,而且爱哭。中国孩子反应最慢,并且与生俱来就比外国孩子“乖”,在自我安慰能力方面,天生比外国孩子具有自我调适的良好反应。专家们认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孩子因彼此隔离繁衍了很长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初为人师时,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诲便是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大多数教师一直这样信仰着,也一直这样践行着。我们没有反身自问,为什么要去爱孩子?我们只是把这一教诲当成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一个不需要仔细深究与思量的行动准则。可是有一天,我看了弗洛姆的一本书,我惊诧于其提出的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一种占有。再后来我又看到了吴康宁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其中的一个观点同样触动了我。我开始反思教师爱孩子、爱学生的存在的合理性。从社会学的眼光出发,“爱幼”的背后其实隐含着的是,处于制度高位者的教师对处于制度低位的幼儿的权…  相似文献   

4.
邹可享 《中国德育》2012,(21):69-71
所谓“幼衰化”,即孩子的“劣化现象”。按照日本人佐岛群巳的描述,是指“由于孩子精神上的贫困和身体上的纤弱而产生的不能自立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日本有,中国也有。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儿教师在社会的地位正慢慢被社会所正视,人们开始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品要求也提高了不少.从事幼儿教师一年来,我剖析自己的经历,结合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出“教师更应当充分进行换位思考”.这是作为一名受孩子、家长、社会喜爱的教师的基本.于是我常常想:如果我是我们班的学生,我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进入一年级是孩子受教育生涯的开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学校的小学生。孩子的心理、情感、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位父母要伸出您的大手,拉小手、帮小手,积极地引导、认真地保护,使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帮孩子迈好成功的第一步。要想帮助孩子。先要了解孩子。  相似文献   

7.
【案例】“头疼”的涛涛和廖老师的烦恼下午一到班上,见班上炸开了锅。孩子们纷纷冲到我面前:“范老师,王涛又犯错误了!”“王涛把金鱼弄死了!”“王涛被廖老师关进小房间了!”“王涛中午不睡觉,还把我们全都吵醒!还……”话还没说完,廖老师已经气冲冲地站到我面前,“范老师,这个王涛真气死我了,管他一个人比管十个孩子还累!只要他一来,我的头就疼!哪天他要没来,我保准心情舒畅!”我把小房间的门打开,只见王涛正拎着一根从衣服上扯下来的小线头,用嘴对着吹气。“看,他还像没事儿似的!”廖老师气得肺都快炸了!小朋友们全都堵在了小门口,嚷嚷…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了,虽然他只会说一声“爸”或一声“妈”,我们却觉得这声音比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还好听。于是,我们就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了。开始我们只知教孩子说重叠的音,如“桌桌”、“椅椅”、“球球”,却没有及时教“桌子”、“椅子”、“皮球”等词,结果孩子老是“姨姨”、“果果”,而不会说“阿姨”、“苹果”。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就逐步教孩子说多音词和短句,孩子也很快地学会了。有一次,偶然听到孩子在自言自语地说:“追呀,追呀,大象累得满头大汗……”我朝他一看,原来孩子在看图书。  相似文献   

9.
其实,“行走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吃苦”。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太多了,国外的例子也不少,该孩子经历的事我们不要阻挠,该孩子吃的苦,我们不必心疼。其实,只有经历过了“苦”,孩子才能吃出“甜”,也才能珍惜“甜”!让孩子吃一点苦,好!$重庆忠县拔山中学校@张绍明  相似文献   

10.
沈秋兰 《福建教育》2011,(10):31-33
研究表明:“在早期岁月里与成人有充分的言语交流与对话机会的孩子,在随后的学习中更有可能获得成功”;“高质量的交流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师幼对话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曹秀玉 《辅导员》2010,(12):40-40
现在社会流行着一种说法:“我们吃了苦,不能让孩子再吃苦,我们没有的要让孩子有,我们亏了不能让孩子再亏了。”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苦”,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不惜重金为的是能给孩子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孩子受到家长们的百般宠爱,家长总是寸步不离地看护着孩子:“慢点”“妈妈扶着你”“别乱动”“别碰着”……家长就是舍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些磨练,这不得不令人担心我们下一代的生活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幼儿园里开展了生活素质教育,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锻  相似文献   

13.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人迷。”也许我们的孩子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向着“天才”的方向去引导,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孩子,孩子真的会以“奇迹”来回报我们。  相似文献   

14.
翔儿 《家长》2013,(2):57-57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这六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孩子后面的人生。然而,现在许多孩子上小学后问题不断,有的孩子成天疯玩儿,有的孩子总是跟家长“闹情绪”,还有的孩子厌学、逃课,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上小学了,我们应该怎么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被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包围了,我们的孩子在不设防地接纳着这个社会。当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时,当“金钱”这个名词被孩子运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时,当我们的孩子也会涉足“商场”时,我们该如何给孩子以及时的价值牵引,摆正金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从而帮  相似文献   

16.
我的孩子从小活泼可爱、聪明机灵、人见人爱。可自从上了小学便好像变了个人,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大人批评教育他,他就“强嘴”和我们对抗,让我们非常生气。现在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情况越来越糟糕。真不知以后怎么办。张东孩子“强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打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强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强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才“强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解”。这时候,家长应该耐…  相似文献   

17.
当孩子牙牙学语时,我们是多么开心;当孩子迈出第一步时,我们是多么欣喜……然而有一天,当你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开始跟你“争执”,开始跟你“反抗”;一会儿“大闹天宫”,一会儿粘着你像“小跟屁虫”;一会儿要向东,一会儿要向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你是否会束手无策呢?是否会抱怨:“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他总是要做不让他做的事,真拿他没办法。”“一点儿小事就哭个不停,真烦人。”其实这时的孩子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感受:困惑、痛苦、愤怒、忧伤、快乐……那么如何读懂孩子的感受呢?我们不妨试一试以下的方法。仔细倾听孩子的…  相似文献   

18.
孩子成绩好、表现好,我们要“奖励”孩子,上一期《家长学堂》谈了“奖励”的话题。可孩子犯了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一期我们来谈谈如何“批评”。在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有客观、冷静的态度,要本着帮助、教育孩子的目的,不要光顾着自己的面子,就任着自己的性子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毕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免不了要犯错,关键是我们大人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么一想,我们的心就会平静许多。“批评”不是心罚,更不是体罚。批评的方式有许多种,不一定非要用严厉的方式孩子才会接受,很多时候,一个暗示的眼神,一种平等协商的态度,更加能够触动孩子的内心,让我们部学学批评孩子的智慧和艺术吧。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淡漠了“规则”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相似文献   

20.
李红艳 《家长》2010,(8):52-52
我们常说的“乖孩子”,是指那些老实、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由于听家长和老师管教,所以往往招人喜欢,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在表扬孩子时,都喜欢说“真是个乖孩子”。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孩子太乖了并不好。孩子太乖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