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清宫在清末盛演三国戏,除了其政治军事价值、“关羽崇拜”的政治凝聚力、皇族对戏曲的喜爱及三国戏自身的丰厚积累等外部原因,更在于昆、京剧种特色的差异以及花雅之争中花胜于雅的结果。综合戏曲史、接受史和清宫演剧史来看,清末盛行三国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与戏曲发展演变史息息相关,与京剧剧种特色和演员个人才华有关,是民间观剧时尚、欣赏口味的变化在宫庭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演义》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与其借助戏曲系统的广泛传播关系十分密切.其在戏曲系统的传播可谓时间长,剧目多,范围广.各种样式的明清三国戏对《三国志演义》文本传播范围的拓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三国戏的接受效果要比阅读小说强烈得多.不识字或未读过小说的人,可以从舞台上了解《三国志演义》的内容,读过小说的人也会在观赏三国戏中加深对《三国志演义》文本的理解,增强接受效果,获得进一步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3.
清宫在清末盛演三国戏,除了其政治军事价值、“关羽崇拜”的政治凝聚力、皇族对戏曲的喜爱及三国戏自身的丰厚积累等外部原因,更在于昆、京剧种特色的差异以及花雅之争中花胜于雅的结果。综合戏曲史、接受史和清宫演剧史来看,清末盛行三国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与戏曲发展演变史息息相关,与京剧剧种特色和演员个人才华有关,是民间观剧时尚、欣赏口味的变化在宫庭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从戏剧美学的角度观照 ,元杂剧三国戏中有典型的英雄悲剧 ,也有真正的英雄喜剧与歌颂喜剧 ,并且能悲中寓喜 ,喜中有悲 ,具有悲喜交集的美学风格 ,这是那个时代士人群体沉郁苦闷的人生悲剧借助历史人物的心理宣泄 ,是元剧家们在沉入社会下层的人生境遇中所吸取的民间三国故事中孕含的富有理想色彩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艺术投影 ,是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碰撞的火花在元代文化土壤结出的艺术果实 ,这种美学风格大大扩展了元代三国戏的审美张力 ,也增加了其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国戏的研究成为三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明杂剧和传奇,对地方戏的研究较为薄弱。汉水流域是三国文化和三国故事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地理空间,产生和流传着大量的三国戏。学界尚未有论著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流经陕、豫、鄂的汉水流域剧种众多,三国戏主要出现在汉剧、湖北越调、汉调二黄、汉调桄桄等剧种之中,现存剧目和剧本90余种。剧作主要由小说《三国演义》故事改编而成,亦有改编自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传说的戏曲剧目。戏剧活动一方面扩大了“三国”故事的传播和互动,另一方面重写中融入了地域和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三国故事和关于三国故事的表演由来已久,至宋元时期已传播广泛。讲史之“说三分”与杂剧之三国戏为三国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二种艺术形态,二者同生共长,关系密切。元杂剧之三国戏所演故事基本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多截取平话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平话的全知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形象、超越史传的艺术思维、以及尊崇刘备集团的叙事倾向等,都对三国戏的演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中有一特殊现象:同一故事内容的杂剧很多,如三国戏,水浒戏等,都多达十几部。这一现象是元代特殊社会现实的真实表现,元代罕见的社会压迫现实催生了一批包公戏,这些杂剧表达了老百姓对公道和天理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9.
三国戏、水浒戏是元杂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元杂剧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不仅数量多,内容也相当广泛。它们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之前,是小说成书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据统计,在元杂剧中三国故事戏约有50来种,水浒故事戏约有34种,现有剧本流传的,前者21种,后者6种,约占元杂剧现有剧本流传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三国戏,大多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最重要、最精采的部分,对刘备集团倍加称赞,拥刘贬曹的思想非常鲜明;还出现了《王粲登楼》、《管宁割席》、《七步成章》、《蔡琰还朝》等一些描写文人、才女、术士的风流轶事的剧目。水浒戏则多对梁山事业作正面肯定;对宋江、李逵等起义英雄作热情歌颂;对梁山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及人民与起义军的血肉联系也作了生动刻画。 在元代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杂剧中,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张飞和李逵了。在现存的21种三国戏和6种水浒戏中,以张飞、李逵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分别为9种、4种,可以说是“一股猛张飞浪”,“一股黑旋风热”。张飞、李逵的艺术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深受群众的喜爱,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观众的审美心理上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曹操作为反面形象,由来已久,在一些魏晋小说中,已见端倪;而在《世说新语中》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已具雏形。《三国志》和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正是从此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曹操作为反面形象,由来已久,在一些魏晋小说中,已见端倪;而在《世说新语》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已具雏形。《三国志》和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正是从此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击鼓骂曹”是一出非常解气、也非常痛快的“三国戏”。祢衡与曹操较劲儿,堪称棋逢对手。名流骂街,枭雄动怒,你有伶牙俐齿,我有杀人钢刀。骂死人的事儿可不经常出现。祢衡书底子厚,大概很有见识。怎么说“大概”呢?他的本事还没来得及露出来,就中了曹操“借刀杀人”计,死在了黄祖的手下。但是,祢衡的自我感觉很好,他的确太把自己当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灿若星河的元代杂剧作家群中,无名氏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近年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着遍关注.无名氏的三国戏杂剧深受魏晋时期志人志怪小说的影响,并直接脱胎于陈寿的《三国志》,其对《三国志》既有继承又有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14.
元代社会状况和元代知识分子的心境与遭遇,造就了元杂剧鲜明的民族意识特色。这是动荡社会和异族统治导致的不满情绪的发泄,也是长久以来汉族人民民族意识心理积淀的结果。元代知识分子利用元杂剧这种文学形式,在三国戏、爱情戏和描写劳动人民所受灾难的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正统思想,表现元代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了元杂剧特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想到三国戏剧中的白脸大奸臣,尤其是他说的那句话:"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也不可让天下人负我."对于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人们总是贬多褒少,只有少数学者为他"叫屈",替他"平反".在我看来,三国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于一身者,唯曹操一人.  相似文献   

1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起三国,真的有说不完的经典战役、数不尽的英雄豪杰。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些英雄豪气万丈,叫人爱甚,羡甚。如今在华语电影界,一阵"三国风"也吹得正急,正猛。在香港导演吴宇森的《赤壁》拉开"三国戏"的序幕之后,紧接着由李仁港执导的《三国之见龙卸甲》也将火速与大家见面,而香港女导演张婉婷也正在为拍摄《三国演义之红玫瑰与白玫瑰》进行着前期准备。抢拍"三国",男导演的豪情壮志和女导演的浪漫情怀,谁最终能讨得观众的欢心呢?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溶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种种特征,特别是奸诈、残暴、损人利己的特征。在塑造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时,罗贯中主要依据了有关历史传说材料(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世说新语》诸书的记载),宋元以来的民间创作(如《三国志平话》和元代的三国戏),再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9.
越调《七擒孟获》和京剧《泸水彝山》是高牧坤先后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三国戏”,在创作理念与舞台调度、脸谱化妆与情节设计、间离效果与当众孤独等方面,两剧存在着诸多联系。从《七擒孟获》到《泸水彝山》,创作者力求回归戏曲的本体,充分说明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对戏曲美学认识的深化,这是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显示出一种民族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三国戏对战后部分的呈现采用战后回顾的方式,这种规律的形成与戏曲文学形式的特质相关。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表现内容的呈现,要受其载体——舞台的限制。对于战争的整个进程,舞台的呈现具有很大局限性,观众得到的信息相对杂乱,不一定能在脑海中通过这些信息构想出战争的过程。因此,在战后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呈现整个战争的进行过程,就能使观众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