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学校内部,既有正式组织存在,也有非正式群体存在。因此,在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注意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 ,分析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 ,提出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心理和行为引导的途径 ,以使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章阐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普遍性高、凝聚力强、约束力强、信息沟通迅速等方面的特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观念和品质等;客观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应正确认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其融入正式群体;有效引导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增强其在班级的影响力;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促进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高度重视并探索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创建良好的外围校园环境、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舆论领袖的思想工作等,以保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青年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时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对其影响不可小视,所以对青年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也是一个应当引起必要重 视的问题。本文对青年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的原则、观念、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短期内就形成了众多非正式群体的现象令人深思,究其心理原因在于大学新生相似的心理基础、共同心理需要及从众心理的作用。研究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对待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即正确认识、加强教育、积极引导、营造氛围,从而减少大学新生对非正式群体的依赖,有效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校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要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管理。策略有:大力弘扬、支持鼓励、尊重信任、分化瓦解、诱导转移、舆论引导、铲除温床等。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与行为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心理和行为引导的途径,以使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蔡志霞  李宏印 《考试周刊》2011,(17):137-138
本文阐释了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政府积极引导、优化设施环境、启动闲暇教育、丰富活动内容、完善自身管理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发挥这一群体的多元化功效。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群体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广泛地存在,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自发性、多样性。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必须区别对待,即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要加强引导教育,又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班主任要提高非正式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淡化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思想,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 ,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学,逐步树立起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存在会给正式学生群体的活动带来障碍、会给学生群体中正确舆论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可采取“时间差”操作引导、空间调控引导、以团体带团体和隔离术等措施对有不良倾向的非正式学生群体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5.
多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出现。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面迈进,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文昕 《亚太教育》2021,(1):180-181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下的正式群体(如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而言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拥有共同的爱好、观点、目标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应采取如下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教育者加强学习,提高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双重影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科学引导,强化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小艳 《文教资料》2007,(25):35-37
大学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高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阐明了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来引导高校非正式群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卫星 《江苏高教》2007,(5):119-120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相对于现实群体而言的非正式群体,具备一般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又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徐燮炯 《考试周刊》2010,(16):215-217
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股客观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力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本文在对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成因等进行分析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强调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为和谐校园的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