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氏语林》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天中学刊》2008,23(1):51-55
<何氏语林>是明清"世说体"小说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其地位仅次于<世说新语>,它对<世说新语补>的成书起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世说体"小说在体例、内容上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自新"门周处一段文字中,有"乃入吴寻二陆"(晏殊本)和"乃自吴寻二陆"(王先谦本)的分歧.认为晏殊本合理可取.  相似文献   

3.
沈华 《语文新圃》2008,(3):22-2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世说新语>的语言"清新俊逸,咳唾珠玑".读者也往往为其辞藻的新奇和语言的隽美所吸引,缘此,"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忽视了质朴而自然的语言身后炽烈的生命热情和魏晋士人的心灵或哲学之美.这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重要启示.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5.
"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开始使用,"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是个作宾语的名词.在十三经中,"何所……"结构只在<论语>中出现一例.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魏晋时"何所"作为一个复音节词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仅<世说新语>中就出现19次,到唐代<南史>中更是出现36次之多,"何所……"这种结构作为一种句式逐渐被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底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三节阅读教学观摩课.所教课文分别是<世说新语·咏雪><湖心亭看雪>(张岱)、<夏感>(梁衡).  相似文献   

7.
引用是<世说新语>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世说新语>引用<诗经>的典故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典与他的政治思想、身份地位和个人爱好有关.<世说新语>用各种方式引用<诗经>,使这部志人小说充满了诗意,增强了美感.  相似文献   

8.
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为后世展现了中国魏晋文人这一独具个性的群体的生活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向来被视作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初祖.事实上,<世说新语>在一些章节条目中还保留了大量极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文学批评文献材料.文章特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简要论述<世说新语>在这一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非常优秀的文字艺术,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就其艺术成就而言,也得到历代大家的高度赞赏.而<世说新培>"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品在叙事上的留白艺术.<世说新语>的留白艺术不仅体现了一种厚重大气的文学创作态度,也提供了一种健康美好的文学鉴赏境界.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也是人的自觉时代.<世说新语>"人物品藻"在对人物的品评鉴识中确立审美价值取向及其观测点,着重从精神品质、个性风格、自然表达三个角度建构审美人格和人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文如其人"的作者评论倾向和"文学是人学"的"原人论"文论导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