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孝道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主张“孝”,但两家关于孝的思想理解存有巨大分歧。北宋僧人契嵩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传播佛教,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吸收融汇,从而丰富了佛教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原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时,其思想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的不融合,重点体现在佛教戒律思想对亲人父母的孝道伦理上。印度佛教并没有着重提倡孝道思想,有些戒律甚至与孝道相违背,佛教既要融入中国,必然要经过本土化心性化的过程,体现中国的特色,然最早涉及此类的问题的比较普及的戒律经典是《佛说梵网经》。通过对此经的梳理统计,找出其戒律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为印度佛教中国化提供些许依据参考,也对当今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教主张出家无家,这也是唐代社会习俗及法律对僧尼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朝廷频频发布诏令敦劝僧尼奉行孝道,佛教学者也重新解释孝的含义并大力宣传佛教的孝道,就使出世的佛教具有了浓重的世俗的意味,僧尼出家而有“家”,传统的出家观念就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4.
蔬食是指粗粮和菜食,其本义是贫困的象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士人蔬食却具有孝道和德行的意义。南朝时期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佛教的素食观逐渐对中国士人产生影响。士人蔬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加入了对佛教慈悲精神的遵循,甚至在关于死后的祭祀问题上,一些士人受佛教影响也主张用蔬果。这些都表明佛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一般的行为规范上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正是从这些一般的行为规范上我们才更能看出佛教渗入中国文化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以佛日契嵩《辅教篇·孝论》为中心,从契嵩的生平、历史背景、佛教孝道观的演变、对契嵩孝道观的分析和《孝论》的历史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观点:⑴《孝论》既是对之前历代佛教孝道观的集大成,更是第一部系统的孝道观理论著作;⑵《孝论》在会通儒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突出了佛教孝道观独特的地位和价值;⑶《孝论》注重世俗与出世、务实与求道的结合,影响了后世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认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首先,从《木兰诗》的产生背景来看,孝道思想的失落是再造孝女形象的创作动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杰出代表,最早见于南朝陈代释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据此推算其产生的时代不晚于陈代。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孝道思想即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意义。但孔子的某些孝道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每每被后世尤其是现代人误读,例如对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的理解就存在很大争议。而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孝道思想基本精神的把握,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主张孝敬还是孝顺。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辩证,以期还原孔子孝道思想的原意。只有弄清孔子孝道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孔子的孝道精神。  相似文献   

9.
佛教德育是人类德育发展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包括佛教的人生观、善恶果报说、佛性说、孝道观以及道德规范与实践。中国佛教的德育思想闪烁着中国人的德育智慧光芒,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范畴,是孔子思想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中华文明区别与其他文明的重大特质之一。它由人的天然之情,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成为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道德规范。当今社会孝道逐渐流失,人们应重新审视孝道,倡导孝道的回归,从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得以启示,生活实际中自觉践行孝道。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白话小说往往儒道释三教观念并存,作品援儒入佛,宣扬忠孝,意在借助中土传统伦理观,搭建中土受众对佛教文化的心理接受平台.  相似文献   

12.
《孝经》是儒家思想家论述孝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述的是入世之孝,认为孝有差等,主张移孝于忠,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立身之道。《孝论》是佛家思想中关于孝最系统的的论述的著作之一,论述的是出世之孝,认为孝无差等,主张移孝于戒,是社会上每个人的守身之道。  相似文献   

13.
《礼记》的家庭伦理思想论及父子、兄弟、夫妇等家庭人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儒家孝道理论,并着力论述了为妇之道,其内容与儒家其他典籍的论述存在诸多相通之处,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特质。《礼记》中繁琐的孝行与妇道也表明,其家庭伦理开始走向僵硬化、专制化。  相似文献   

14.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孝文化是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对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容摘要:韩贞既继承了泰州王学的思想,也远承了孔孟传统儒学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总体上还属“儒学一脉”。,他道范严肃,言动不苟,每遏事也不改儒子风范。韩贞遵守传统的五伦之教,不逾纲常,要求人们以礼相节,安分戒非。此外,韩贞还把孝悌视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和考察人的标准,主张孝悌为本。当然,韩贞所讲的孝悌与传统儒学不尽相同,比如他重孝道又反对愚孝等等。  相似文献   

18.
泰州儒学虽然充满了创薪精神,但他们始终坚守儒学底线,崇尚圣人之道,推崇儒家经典,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进行圣学教育.泰州儒学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仁”“礼”“中”等思想,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平民,“儒”气都很重.他们治学虽然兼收并畜,但仍以儒家学说为主.泰州儒学把孝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持了传统儒学的孝悌本色,孝亲情结很重,但他们并不盲孝.所以泰州儒学既坚守了儒学阵地,也在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元代道教史籍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尤以三教圆融思想最为突出。在儒家方面,主要吸收其忠孝、诚等思想;在佛教方面,主要融摄其普度众生思想、因果报应学说、心性理论和禁欲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