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主体性教育思想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德育领域。主体发展性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一、内化德育目标,变“外求、他塑”为“内求、自塑”外…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是受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制约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个体品德的关键因素。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品格完善的路径选择,是改革高校传统德育弊端的必然要求。高校构建主体性德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德育目标应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德育过程应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从主体性德育载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其思考以实证调查为事实依据,即当前高校主体性德育有效性不够,而大学生作为道德主已具备道德潜能,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可能是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有效性我体;其思考从栽体操作有效性、载体学理论证及载体实施对象的主体性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以作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且对其思想品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海量信息、文化间的交叉传播,也使学校德育面对着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多元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并存的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如何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主动权,是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面对青少年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上的量变,以及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质变,学校德育不能只以传播知识的身份立足,而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分析评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标,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审慎思考和理性选择的道德能力,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阐述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晓  杨文武 《天中学刊》2009,24(6):131-133
蔡元培提出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美育的德育功能等思想,体现了其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对当今高校德育的启示有: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性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德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与道德实践;注重美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体现,与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把学生变成纯粹的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德育不同的是,主体性德育是将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和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校主体性德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及特征,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主体性构建,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培养一代德才兼备、能够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主体性德育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它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概念、实践依据、基本目标、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旨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动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个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选择、评价,自主地建构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的人。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认识、体悟道德价值,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人们在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功能和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理论上已经习惯了设定目标去向受教…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道德主体。主体性原则符合辨证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它是以德育心理学为依据的,坚持主题性原则,有利于把德育的功能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历史考证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因为“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以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在现代,德育和美育结合又有着新的诠释,即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交织,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将审美观念与道德理想相融合,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建设,发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高校德育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自觉主人。  相似文献   

14.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反映。学科德育,它有利于教师对其在学校德育主渠道地位的认识,有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本质和师德核心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履行育人的职责;有利于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大学德育片面强调社会道德,忽视了个体道德的发展,造成德育的低效和迷失。大学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个体道德的发展,树立德育人性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个体道德批判和选择能力,建立师生的平等互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在发展学生个体道德的内容选择上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公民主体所具有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教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其德育教育工作,保证他们能够早日成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道德教育的目标;2.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性为道德教育的内容;3.以加强与学生生活伯联系为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归根地底,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对于中学德育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道德修养方法,是中华民族道德修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就识文默化、慎独为训、知行合一三方面论述自我道德修养之方法,使中学德育内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强调主体的“自我”和“自觉”。从身教示范、环境陶冶、因材施教三方面论述自我道德修养教育的方法。在凸现自我道德修养同时,重视自我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实践德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践德育是从学生道德实践的需要出发,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进行,通过道德实践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最终为了学生过(实践)道德的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取向及具体操作范式。实践德育将实践作为德育理论建构和实际的德育过程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把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它既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