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我校大学生环境知识、意识以及环保知识的运用与环境预期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以及学生对在师范生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意见与建议,提出了高师环境教育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以宁波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自编“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本文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776名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1)在校大学生环境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且在学科、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较强,但环保行为相对滞后于环保意识;(3)在校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自觉程度较低,但高度认同环保教育课程的普及。针对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有效开展环保课外活动及科研活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41):148-149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创业教育内容主要是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教育,途径主要是转变教育观念,以创造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教育氛围;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成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有利于成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人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和帮助成人大学生掌握优秀的文史哲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宽广的科学知识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意识;提高学生、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成人高校文化品位与格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院学生读者信息需求与利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出大学生信息需求的特点。并提出了通过加强信息观念、信息意识培养和信息理论知识、计算机理论知识及网络知识教育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并提高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是源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随着环保事业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学校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环境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使大学生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是国家培养跨世纪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五年制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基地,在师范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环境意识,而且能加快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对促进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旅游者的微观环境行为会显著地改变目的地的旅游环境。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出游率,其微观的旅游环境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对目的地的旅游环境质量贡献较大。本文利用χ2独立性检验,以绵阳市四所高校有过旅游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微观旅游环境行为发生的频率差异,结果显示:(1)相较于主动去保护旅游环境的正面行为,大学生更多的是约束自己负面的旅游环境行为;(2)出游频率和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大学生的微观旅游环境行为有积极影响;(3)女生和来自城镇的学生在负面旅游环境行为的表现上要好于男生和非城镇学生;(4)学校和年级对大学生的旅游环境行为没有影响,但理科专业的学生表现要好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据此,应结合学校和旅游企业的力量引导大学生的微观旅游环境行为,增强其旅游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8.
大学环境教育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踪邯郸学院环境教育选修课开课初期与结束阶段参与学习的大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状况,通过分析发现学习后大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状况进步情况并不明显,需要从课程讲授手段、学生自身提高及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前环境教育已经被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内容,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意义十分重大。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以及环境教育能力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在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中,学生是主体,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0.
环境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迁移法是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环境素质培育过程中应用迁移理论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增强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环境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迁移法是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环境素养培育过程中应用迁移理论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增强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苏兰  苏春  李霞 《文教资料》2013,(12):154-156
当代大学生在新的时代环境、发展的社会形势和不断涌入的新兴思潮下,逐渐形成了特点显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矛盾和困惑明显增多,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竞争意识较强,抗挫能力较弱;个体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弱;封闭意识较强,沟通意识较弱;从众意识较强,规划意识较弱。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学习理念、拓宽高校集体教育的途径、加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及提高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环境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使大学生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是国家培养跨世纪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共同编制的《全国1996—2010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明确规定: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如何通过开设该类公选课,使学生在学习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南开大学为例,以问卷调查形式对高校的学生环境意识及行为进行了调查,对高等院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当前高校的环境状况及自身的环境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的心目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所有社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且较其所在城市的普通市民更为重视;学生对学校环境较满意且认为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显示出较好的环境行为水平;高校在环保教育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当今大学生环保意识、生态责任严重缺乏,为此,本文提出了理工科大学实施环境教育的对策措施:在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设置中要确保环境教育知识的渗透;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尤其是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营造环境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6.
绿色奥运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环境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绿色奥运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环境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改变大学生环境意识薄弱现象,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营造校园绿色体育环境.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绿色体育运动场地、优化校园绿色体育环境的文化氛围、制定绿色体育环境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7.
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开展高校绿色体育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绿色体育理念,充分认识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改变大学生环境意识薄弱现象,营造校园绿色体育环境.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绿色体育运动场地、优化校园绿色体育环境的文化氛围、制定绿色体育环境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地理通识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联系古今的能力,使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树立尽全时空的观念和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历史地理通识课程教学应该结合环境演变的时间线索,及时补充历史和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的概念;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怀现实,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制订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将课程考察和调研常态化。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高校开设环保教育公选课程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环保教育公选基础课程在地方理工科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与方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涉及环保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82):7-9
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河南东部李庄村小学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前后,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行为的养成等环境素质的提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一学期的环境渗透教育,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能够将学到的环保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对周围人的环保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得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