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师: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也许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请同学们阅读全,并在每一部分取一两个句子,概括你初读课时把握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2.
邹国如 《高中生》2014,(9):44-45
解答本题,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尝试着从以下几点人手:Step1:辨析“谓语”与“非谓语”。根据句式特点,逗号不连接两个句子,也就是说,所设空格处不可能是谓语动词,我们只能选择非谓语动词.因此排除D项。  相似文献   

3.
“给自己辩护的人,告发了他自己。”托尔斯泰这句话让我们知道,找借口“辩护”与撒谎一样都是不可取的。海涅更是告诫我们:“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相似文献   

4.
随着“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课外经典阅读甚至国学教学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班级读书会”这一新兴的阅读活动形式,正如一个青春少年充满朝气地行进在我们的校园中。“少年”在成长,但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班级读书会这一少年脸上滋生出了“青春痘”。我们的口号是:只要“青春”不要“痘”!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中的生物工程对我们已经毫不陌生。过去,生物身上几十年几百年才可能发生的变化,现在通过生物技术,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内就可能发生了。更令人惊奇的是,过去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的生物技术可能使之成为现实,比如克隆技术。但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从来就是一柄双刃剑。你看,核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本人民永难泯灭的心痛。当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和你完全一样却比你小十几岁的甚至几十岁的人时,人们告诉你,这是完全克隆你的“二世”,你难道不会惶惑? 对现代人来说,我们不仅在发现发展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6.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中梳理探究板块的一篇文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惟一一篇介绍逻辑知识的文章,理应提供典范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实例,但遗憾的是文中谈到推理时举的一个“三段论”的例子却是不甚妥当的。原文中的例子摘录如下: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包含着一个“三段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  相似文献   

7.
神秘来客     
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散好步回到家,一打开门,我就听到了“瞿瞿瞿”的叫声。咦,这是什么在叫?怎么到我们家来的?一连串的疑问使我顿生好奇心。我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说:“这个可能是螽斯,也可能是蟋蟀。我们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8.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9.
梁爽 《中学教学参考》2012,(33):115-116
情感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体验、升华的全部追求。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们可能在教学中时常感到困惑:理论上—情感目标如何表述才能恰到好处?实践中——如何关注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浮夸”,不“虚幻”,真正将“情感目标”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2006,(6):30-30
唐书杰:《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事理性说明。“克隆”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尽管作在说明过程中力求简洁明了,尽管他还力求借助“奇妙”来引人人胜,但仍难以回避其深奥的专业特性,这无形中给教学出了一道难题。面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章.梁老师采取的是避难就易的方法.以“找寻信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很快理清了章的脉络.把握了章的主旨。这一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1.
<正>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所谓癖者,是我们因兴趣而燃起的热爱,因热爱而长期坚持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久而久之,这“偏好”就成了我们的专长,成了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汩汩源泉。  相似文献   

12.
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意义和方法吴宪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提出并解决这个任务,我们的党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后备队,就不可能胜利地走向未来,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长久地坚持和发展下去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告诉我们:“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15.
空中水塔     
我们知道建造“空中楼阁”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今天要建造一个“空中水塔”,你觉得不可思议吗?这可能吗?答案是:当然可能!因为连纸锅都能烧水,在空中建一个水塔有什么不可能呢?小Case。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中考前夕都听到不少学生发出这样的议论:“能知道今年的考题多好.”自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分析以往的中考题,就可以发现中考试题的编拟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7.
周维强 《江苏教育》2008,(13):83-85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生活,就得有生存和生活的“技术”和“智慧”。这“技术”和“智慧”有的是来自自己的探索.这就是“直接经验”。但“吾生也有涯”。而“知”则无涯,不可能样样都自己去“直接经验”.都从头做起,别人的探索所得,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前提当然是得尊重“知识产权”),这就是“间接经验”。或者在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嫁接”。套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话语”来表述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8.
鸡蛋撞地球     
快放学时,陈老师宣布:“明天中午,我们班举行鸡蛋撞地球的比赛,请大家回家做好一级应战准备!”“鸡蛋撞地球?这是不可能的事!”“老师故意为难我们的吧?”“哎哟,回家又得想破脑袋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相似文献   

19.
记不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办法创造未来,你其实也可以复制过去。” 逝者如斯,过去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从历史中寻找成功的基因,却可以帮助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校如果没有课程,学校就不是学校。”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我们可能认为教育只是来自于学校,这就是因为学校具有课程建设的能力。父母也许可以教给我们很多东西,但他们不具有课程意识,也不能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所以学校最不可替代的在于它具有课程开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