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型报道最早是央视财经频道内部提出的一种栏目理念,是一种深度报道形式。本文运用传播影响力的相关理论、借鉴说服传播的ELM模型,认为研究型报道传播影响力的形成主要源于对报道信息加工中枢路径的积极探索。通过对"聚焦物流顽症"系列报道的选题特点、议程同构、报道视角等方面的分析,总结研究型报道传播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从研究的内容、方式、效果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型报道传播影响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的引导力和可视性在于其内容的厚度和思想深度。基层电视台要想创作出精品,让自己的新闻出彩,就必须在厚度和深度上下工夫。这是基层电视台新闻报道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多面手""组合拳",笔者给二者统一冠名为"散打"。"散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笔者将"散打"融入传媒,是觉得散打对传媒有参照、借鉴功效,尤其对基层电视台记者来说,功效会越发显著。本文将从"散打"的本质归属、基层电视台记者为什么应该做"散打"能手、"散打型"与非"散打型"记者的执业效果等方面,对基层电视台记者应该做"散打"能手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继央视开办《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多档深度报道栏目开办以来,各地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剖析和评述,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做有深度、高的节目,央视和省级电视台优势明显,很多地方电视台同行都感慨,基层电视台深度报道很难做深。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谈地方电视台深度报道栏目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薛正荣 《中国记者》2018,(8):116-118
近年来,《固原日报》通过专栏、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典型报道、系列评论、理论专刊等,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全景式挖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力求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报道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  相似文献   

6.
系列报道可以说是深度报道的一种新闻采写编辑方法。对于深度报道的定义有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深度报道是对题材重大、影响广泛的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外延拓展。系列报道虽然是一种深度报道的形式,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深度报道。笔者认为,系列报道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伊始直至结束,按照时间序列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往往由多次报道系统组合而成,比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更广的报道范围,但我国的系列报道因缺少深度报道的编辑策划,往往显得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7.
一贯以综艺节目见长的韩国JTBC电视台,目前因揭露政坛丑闻朴槿惠"闺蜜门事件"而成为热议的焦点。从独家爆料到后续的深度报道,JTBC电视台运用演播室联动、可视化报道和多社交渠道传播等手段实现创新报道,并以此快速提升了其在传媒界的竞争力。深入探析其报道方式创新转型的路径,能为我国媒体新闻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崔全胜 《新闻世界》2013,(10):109-111
自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淮北日报通过下基层捕捉“活鱼”,在农村经济报道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进一步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拓宽了报道领域,加大了农村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本文结合淮北日报在“走转改”中的实践,谈谈如何提升农村经济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2006,(6):1-1
“百名记者下基层”采访活动开展已有月余,作为深刻反映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我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体现我省全力实施“十一五”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大型报道活动。省报、省电视台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特点,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对基层的好典型、好做法进行了高密度、多视角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孙愈中 《声屏世界》2008,(10):56-56
常见的深度报道有评述型深度报道和调查型深度报道。从内容上分,有解释性报道、成就性报道、话题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性报道:从形式上讲,除了单篇报道之外,还有系列报道、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组合报道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旗下子媒《盐城晚报》在每周两期的"画说新闻"版推出"笑靥如花——走近福地盐城百岁老人系列报道",引起众多读者的热议和好评。百岁老人系列报道的成功实践给人启迪:摄影记者在践行"四力"中同样大有作为,图片报道只有在"接地气"中才能"赢人气"。  相似文献   

12.
深入挖掘基层时政、经济报道,打开新闻空间,让地方"小"新闻长得"高大"起来,登上国家级中央媒体,这一直是地方各级媒体及记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做好宣传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自2003年以来,诸暨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每年都有一条单条新闻在央视《新闻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吉安电视台作为市一级电视台,离基层最近。记者经常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对农业、农村、农民比较熟悉,对做好"三农"报道具有天然的优势。吉安电视台在人力、物力有限,播出栏目也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努力做活"三农"报道。坚持服务理念2011年,江西遭受了罕见的春夏连旱和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县级电视台记者,长期采访在农村这片沃土上,感受到县级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是农村,最多的受众是农民,最有潜力的行业是农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县级电视台"三农"报道如何跳出老框框,贴近农村实际、增强可视性,是县级电视台面对的新课题。笔者试就县级电视台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三农"报道,从三个方面加以浅谈。一、提高认识,找准"三农"政策切入点,展示农村新貌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媒体,新闻记者要吃透"三农"  相似文献   

15.
任希 《今传媒》2005,(12X):36-37
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是地市电视台记者经常涉足的报道领域。这类报道的通病就是言语枯燥、信息乏味、传播效果不佳。怎样让常规的企业报道生动起来,让受众轻松明确理解经济数字、经济术语背后的新闻事实所在?本文拟从报道角度新、报道内容细、报道数字活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时代,受众希望对新闻事件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因此,那些对新闻事件的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对新闻事件的过程进行透彻拆解的深度报道日益受到受众的喜爱。另外,打造具有高品质"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也是各大媒体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深度报道的魅力,不仅缘于其报道的深度,也与其报道的艺术性密不可分。深度报道是真实与美感并存的新闻作品,深度报道写作需要深度也需要"文"度,并使二者和谐统一,美感服务于真实。  相似文献   

17.
“走转改”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让“走”形成常态行为?如何让“转”见到真实效果?如何让“改”提升媒体影响力?2012年以来,荆门日报围绕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上到社长总编,下到记者编辑,人人参与到“走转改”活动接受磨炼。一年来,“走转改”记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带着思考下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推出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深化了“走转改”成果,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鲍晶 《新闻传播》2015,(2):82-83
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与一线、基层紧密相连的、有着平民化视角的小人物报道越来越被媒体注重。本文明辨了"小人物"报道常见的采写误区,探究这一疑难化解的路径,从新闻价值判断、主题提炼、细节刻画等方面提出改进"小人物"的采写。  相似文献   

20.
政策解读报道,解读的对象是政策,报道的受众是读者。读者在注重报道权威性的同时,更关注其实用性,这就要求政策解读要以亲民的姿态做出权威而实用的报道。编辑、记者应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通过多种编辑、采写手段,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的"红头文件",深度挖掘政策内涵,既让读者"悦"读、易读,又让报道有深度、有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