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类型演变,即由明初的宫廷杂剧到中后期的文人杂剧。在作家群体的类型演变中,贯穿作品内容、体制、剧场和主体意识的类型演变,并一同组成了明代的杂剧史。  相似文献   

2.
明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大一统的同时,在精神文化上也实行了大一统,在这一文化政策下,杂居作家自觉不自觉地远离反映现实的题材,从而使明初杂剧在整体上形成了精神上的轻现实、内容上的重教化、体制上的尚复古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盛明杂剧》是收录明杂剧最丰富、最重要的杂剧选集。明代杂剧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南杂剧,南杂剧是对元杂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体制方面,而《盛明杂剧》中收录的南杂剧占选集的86.67%,因而对《盛明杂剧》体制进行分析能对南杂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自我做茧的固定模式,并偏离现实生活.到了明代中叶,由于南曲的兴盛,影响了杂剧的创作,二者互相渗透,《四声猿》便达到南曲和杂剧融汇的高峰.在折数、曲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在内容上直面现实,一扫萎靡之风,以南曲作杂剧,真正的南杂剧从此孳生,并开启了以后南杂剧的创作,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梅先生认为南杂剧形成于徐渭纯用南曲创作的<女状元>,论者对此大都表示赞同.事实上,在徐渭之前,许潮的<泰和记>、汪道昆的<大雅堂乐府>中已有纯用南曲创作的南杂剧.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三代水浒杂剧创作,各有异同。现存元明清水浒杂剧以元水浒杂剧思想价值为最高,明清两代出现了对水浒戏剧结构以及水浒人物的改造,三代水浒戏在创作方面虽有不同,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南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剧体样式,它的定义、创制和发展轨迹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南杂剧究竟出于何地,有何特点,源于何处尚无定论;作为昆山腔新声系统中的南杂剧,其发展演变是与明清传奇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通过对元代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深刻揭露,塑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他的作品以颂扬斗争精神为主调,以尊重人格、体现自我为重音,成功塑造了最高尚最聪明的卑贱者,体现了作者人本思想和民主理想,也体现了民族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下层文人对杂剧艺术的选择,促进了杂剧的大繁荣。他们在选择杂剧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了各种心态,主要有宗教的解脱心态、生存的边缘化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和价值的凸现心态。  相似文献   

10.
元刊本《陈抟高卧》是明刊各本所本;从元到明各刊本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的过程。杂剧由元到明有从舞台走向案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元代,伴随着“戾家把戏”(娼代乐剧)的盛行,乐妓已经成为杂剧演出的中坚力量,夏氏《青楼集》即为明证。具体到角色扮演,乐妓除装扮旦色外,还扮演末泥和一些“外角”(次要角色)。但同时有资料显示,元杂剧并非全部由乐妓演出。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左鹏军先生先后著有<近代传奇杂剧史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等著作,显示了他朴实、翔实、充实的研究个性,以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长期以来相当薄弱的近代传奇杂剧的发展,为近代传奇杂剧作为一个学科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元人孙季昌创作了套数<集杂剧名咏情>,作品汇集杂剧名称六十个,不仅为后世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史料,同时,巧用杂剧名抒写了一曲闺怨离情之歌,这种形式与全曲内容相谐相契,诡喻出奇,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创作既体现出较为典型的南杂剧特征,又遵从北杂剧的传统体制,在审美取向上表现出对元杂剧的追慕与回归。孟称舜的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精神面貌,支撑起晚明杂剧的艺术大厦,成为明代杂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戏剧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15.
尤侗是清初著名的杂剧作家之一,所作五部杂剧均受到较高评价。但他的经历颇为特殊:由明入清而易代之感不强,终其一生心系于科举功名然不得。一面是个人的不得志,一面又是来自禁中与民间的广泛赞誉。在貌似矛盾的双重作用下,尤侗心中逐渐凝聚起才子情,并不断有意强化它。试结合其经历和剧本,来探讨尤侗心中的"才子情"在其杂剧创作中的表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元代杂剧《范张鸡黍》和明代拟话本《范张巨卿鸡死生交》均取材于古老的历史故事,一方面这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都讴歌了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生死不渝的情谊和信义,另一方面它却呈现截然不同的审美创作倾向。本文试从两种不同体裁、不同时代的具体作品比较分析作者的生活时代、创作心态、情节、语言和主题思想来探讨产生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传统戏剧的叙事品格已为研究者所重视。关汉卿杂剧是我国古代叙事艺术中的瑰宝,它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话话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表征了我国古代戏曲发展至元初已臻成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六十多部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 ,他或是描绘元代社会政治的黑暗 ,或是表现人民生活的悲惨 ,或是歌颂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或是表达对英雄人物业绩的向往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其较高的思想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杂剧家萧德祥杂剧存目有五种,皆为改编剧。其剧目和题材与关汉卿、王实甫、无名氏的作品多相同,内容主要改编宋、金公案故事。萧德祥杂剧改编与杂剧史上“次本”、“二本”现象有关联,典型地反映了元末明初杂剧承续了以前杂剧二度创作的传统,与当时较为流行的改编之风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以关公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充分反映了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公崇拜文化现象,并展示出鲜明的"华夷之辨"题材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