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讲,学生听,延续多年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使之真正"动"起来,逐步树立主体意识,提高参与、互动、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38):57-58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与内容围绕着主体展开。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之花都能得到绽放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的观念,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思维的最大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  相似文献   

4.
一、课改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语文课堂中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于落实新课改精神,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阐释了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反向思维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阐释了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反向思维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加之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课堂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现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相互配合,创建轻松、和谐、有活力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在该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较传授知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及意义创新思维是指在学习时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  相似文献   

8.
当今教育要求教师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创造思维指主动、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这是创造能力的核心。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学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诱思探究"(诱导思维,探索研究)教学理论主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本文从"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这一角度出发,根据"诱思探究"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须注重学生思维的"产生"与"表达"。思维"表达"(即"写"和"说")体现了思维"产生"的清晰与否和正确与否。本文旨在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从思维的"产生"和"表达"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思维的"产生"思维的"产生"既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又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诱思"(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最好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为师生对话大学教学模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框架和实践路向,通过阐释和比较基于主体性哲学思维的"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大学教学模式和基于主体间性的师生对话模式,着重分析师生对话大学教学模式赖以实现的主体间性哲学思维和对话教学,及其实践价值。为大学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新的思维导向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与教师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质疑"促"探究",发展思维,有利于学生追根求源、思维创新,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也不例外,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就是"抛锚,设链",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思维如何被激发并积极发散、思考方向是否正确、能否有序、流畅、开阔地进行思维,都与教师的"抛锚,设链"有关。所以,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精心抛锚与设链。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抛锚"的时机和"设链"的方法等。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启动时激发、诱导,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启发、诱导,在学生思维僵化时活化、开导。  相似文献   

15.
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课堂要素与设计要点。其课堂要素包括使学生充分参与思维活动、逐步优化思维品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其设计要点突出"两把握",即把握思维阶段,提升教学思维逻辑;把握学生表现,深化思维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突出主体,实行"少而精"原则,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将其应用于高中历史通史复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努力尝试着"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也许在课堂上很安静,发言不踊跃,课堂讨论时几乎不参与,但这些都不能表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对高中生来说,思维的主体性才是真正的主体性。只有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才能实现对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真正掌握。一、思维主体性缺失的隐性表现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许多思维主体性缺失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思维主体性缺失(暂称"隐性思维主体性缺失")的现象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现以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教学片断为例,探讨隐性思维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改革趋向。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措施,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探索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信心;激励学生质疑,启迪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极为重要。学生的主体感知与主体思维呈现何种状态,将直接影响着整个认识过程。学生的主体思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让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等因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