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金玉 《学周刊C版》2014,(5):118-118
在省研修学习模块二专题中.方老师讲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我对此感触良多.方老师讲的“三颗心”,即文本作者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即文现作者、救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教师、文本、学生三个阅读过程的主体经历体验、碰撞、对话后,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作者)与教师、学生自我心灵的沟通对话。如何更好地综合"人本"与"文本",我觉得事关"一种意识、两个前提、七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范练娥 《湖南教育》2015,(2):29-30,2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郭老师这堂课,用对话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天窗"。一、从体验出发,打开学生与课文内容对话的"天窗",让学生与作者的心一起跳动一般来说,课文内容是较容易把握的,但《天窗》一文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再加上文章多处语言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策略是体验,所以郭老师巧妙地选用"从体验出发"的策略,其中有几处的设计颇为精当: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加深学生体验。为使学生体验"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郭老师先让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使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沃土,让阅读教学洋溢灵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对话主要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心灵对话"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已有认知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中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文本三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心灵对话"的语文课堂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针对小学生实际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学会和作者对话,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与文本中的插图对话,与文本中的"空白"对话,张扬与文本对话中的个性,领悟与文本对话中的写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改革的趋向仍是要求我们不断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即"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精讲精练促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潜入文本、跟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师生和文本之间,自觉地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论道、  相似文献   

8.
陈明财 《考试周刊》2015,(46):38-39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进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引入对话理论,打破教师"一言堂",赋予学生言语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那么,什么是"对话"呢?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这是平等的"你——我"关系。用之观照现代语文教学,我认为对话指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种对话关系,本文拟就后三种对话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矛盾”对话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至少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情趣。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与…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对话,是在学生、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我们读文章不仅仅是与文字的对话,最主要的是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的心灵对话.因此,我认为理想的阅读教学应该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间一种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生活的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教师、学生与文本"三方对话"出发,分析探讨广东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并寻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出路——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三方对话,让其成为准确解读文本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看了这篇介绍美国一所普通小学阅读课的文章,我郑重地在稿纸上写下了“到心灵”三个字,并由此引出了三个层次的思考。一、阅读是一种对话,不仅仅指阅读者之间展开对话,更深层次的还在于阅读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这堂美国普通小学的阅读课,不仅在形式上搭建了对话的平台,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文本内容做深层次地对话。第一,这种“心灵对话”是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是真实内心世界的自然流淌。比如,老师提问:“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  相似文献   

13.
从对话理论来看,文本解读应算是主体间对话。所谓的主体间对话即教师(阅读者)和文本都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互为解释、互为沟通的关系。其对话过程即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或文本主人公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回答。如何直面心灵面对文本呢?我试以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为例,探讨如何从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我的语文课上,我主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学生自主的读书,与作者和编者能有交流,继而把课文的语言及其丰富内涵进行内化。而作为教师的我,要求自己必须先与文本进行对话,取得自身经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教学与学生"对话",最后指导学生如何与文本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15.
从对话理论来看,文本解读应算是“主体间”对话。所谓的“主体间”对话即教师(阅读者)和文本都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互为解释、互为沟通的关系。其对话过程即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或文本主人公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回答。如何直面心灵面对文本呢?我试以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为例,探讨如何从自由对话走向规则对话,确定对话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要做好阅读教学中的这一核心过程,学生需要"且读且思且感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需要通过"边导边引边点拨",来助力学生、文本之间的这一核心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出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体,老师、学生、文本三方交流对话为载体,最终使得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情感和人格获得成长.那么该如何展开"三方"和谐、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呢?笔者认为,交流和对话的根本要从抓好文本"题眼"人手,从阅读教学《诚实和信任》为例.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有利于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 ,以文本的言语激活学生的心灵。教师的教学和对文本的处理 ,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力层次来进行选择 ,为学生搭好文本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广泛联系的平台 ,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铺设多种路向 ,从而点燃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激情。《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精美的写景言志散文。我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安排教学 ,即先从语言美、图画美、生活美、情志美这四个方面对本文进行鉴赏与美读 ,然后…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根本。所以,课堂应该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根本。所以,课堂应该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