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墨家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尊天”“明鬼”的生态情怀、“兼爱”“非命”的生态道德、永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和“节用”“节葬”的生态实践.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墨家生态伦理思想更具现代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如何拓展高校生态德育理论内涵、加强“生态人”培育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为此,高校可通过“生态人”视角,构建“生态人”理论框架,挖掘“生态人”的当代价值,突显高校生态德育在“生态人”培育中起到的主要动力作用,同时围绕“提质”“提量”“提绿”,系统化重塑高校生态德育以实现加强培育“生态人”的育人目标,为国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的人才力量。  相似文献   

3.
生态幸福是在合理的物质变换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愉悦体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回答“生态为何能塑造幸福”“生态塑造何种幸福”“何种生态塑造幸福”和“如何塑造生态幸福”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构建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生态幸福观.具体而言,“生态为何能塑造幸福”这一前提性问题揭示了“生态”与“幸福”的内在逻辑关联;“生态塑造何种...  相似文献   

4.
以庄子“道论”“气论”和“齐物论”为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发展原则以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探求庄子生态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给安庆市宜秀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粒度反推法及Fragstats 4.2软件识别生态源地,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计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ArcGIS水文分析方法等得到“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结果:400 m粒度的生态栅格是宜秀区生态源地选取的最适宜尺度。在400 m粒度尺度下,宜秀区生态源地22个,总面积177.16 hm2,生态廊道38条,全长56.3 km,“夹点”“障碍点”分别为5、38个。结论:通过对“夹点”的识别、“生态廊道”的提取、“夹点”的保护和“障碍点”的修复,宜秀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该研究可为县域尺度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们现在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生态教育”强调自然、社会和人本的有机统一。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我校以“生态教育”为内涵,基于儿童立场,建设生态校园,开设生态课程,开展生态活动,在“生态”中育德,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生态意识,富有生态责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逐步渗透,“生态”不仅是一个自然学科术语,亦成为一种文明观、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生态”概念在道德哲学领域所形成的“伦理生态”思维,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伦理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实际需求,提出构建包括“学术伦理-经济生态”、“学术伦理-政治生态”、“学术伦理-文化生态”的高校学术伦理生态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它内涵“五位一体”的框架结构和“十个坚持”的理论内容,包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的生态经济理论、“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与“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政治理论、“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论、“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的生态社会理论,以及“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生态治理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迈向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到来,形成了平等、和谐、共生的全新生态伦理观。我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这与当代生态伦理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代医学正是在朴素的“天人合一”生态观的指引下,形成了“人体阴阳五行说”、“自然诊治”、“自然保健”等一系列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人类健康及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中国”是人、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内涵。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使命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实现其生态价值,树立“以人为本、善待自然”的新理念、确立“培养生态人”的新目标、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1.
西方生态批评传入中国以前,国内有基于传统哲学的《三国演义》“前生态批评”,其视角主要有“整体艺术”、“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生态和谐”和“天道循环”等五种。新时代下.国内学界提出了新的生态批评原则与规范,接下来的《三国演义》生态批评将在新的原则与规范下展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生态美学观作为论域,以先秦儒家生态美学思想为对象,阐述了先秦儒家以“和”为核心范畴的生态审美观,并试图通过对“天人合一”、“知命畏天”、“仁民爱物”、“乐山乐水”、“吾与点也”等理论点的析明以及对先秦儒家生态美学观特征的分析来探明其构成态势。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生态的世纪” ,“环保”、“生态”在今天已成为日常用语 ,各类冠有“环保”、“生态”名目的图书可谓林林总总 ,让人目不暇接 ,但是在看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化丛书》之后 ,我还是眼前一亮 ,读罢更是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套丛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角度新、观念新。其他的“环保”、“生态”类图书 ,多是从技术、知识的角度来介绍一些环保技术、生态学知识 ,而当代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环境科学技术和新的生态文化观念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正如著名学者克劳斯·特普费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态”角度切入,认为建设健康岛必须抓住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两个重点,即两大“生态”问题。进而提出引用“保护式开发”的新理念,开发与保护统筹兼顾,加强健康岛不同生态圈的保护;遵照“健康”要求,大力发展健康岛的生态产业,其中包括生态食品、热带花卉产业、海洋生物制品、生态旅游业、生态型高科技新兴工业和文化、教育、体育及会展产业、环保产业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之迫切问题,为因应此危机,20世纪末的教育学界出现“生态”转向并发展出“生态教育学”论述。“生态教育学”的理论阵营可分为“哲学生态教育学”与“批判生态教育学”,前者源自于19世纪的哲学与自然文学,以“生态爱”与“生态智慧”为核心概念,后者形成于20世纪晚期,以“批判教育学”为重要理论资源,特别关注生态正义与环境议题的政治、社会、经济面向的深层关系。“生态正义”概念可以说是“批判生态教育学”的核心与目标。本文爬梳“生态教育学”的理论脉络,以此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孕于生态学的四个原则——有机性与内在关联原则、整体性原则、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原则和具体性原则,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生态、“社会需求模式”生态、“转型经济模式”生态、“大学建设模式”生态以及“大学精神模式”生态等构成的现实生态体系的综合考察,认为我国必须科学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尽快加强“中国特色”的创新性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7.
荀子以“自然”的天和“自觉”的人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万物和谐理念:“谨其时禁”、“节流开源”的自然保护理念;“节用御欲”、“常虑顾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重新厘定和审思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空场”关系,促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孕育、发展,并为高校德育由“人际关系”之“单向度”灌输向“生态德育”之互动实践范式的“突围”提供出路。基于此生态文明为理论的出发点,探讨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指出生态文明之于高校德育优化的“正能量”,并提出构建高校生态德育的创新路径选择,为高校德育建设路径的新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多维适应与选择”使双关翻译的生态“和谐”得以实现,使译语双关能在译语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中“长存”下来。双关翻译中“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既能保持原文双关和译文双关在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的和谐共生,又能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再现”原文双关的修辞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艺与生态的融合有益于开拓文艺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一书从生态伦理的视野对文艺进行学理解读、融合分析和逻辑体系构建,创新性地回答了文艺生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系统链接式问题。该书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论,从文艺生态的学科性质、范畴界定、内涵解读等考证出发,鞭辟入里地论证了文艺生态与生态伦理耦合的应然性;厘清了文艺生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挖掘提炼“仁民爱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文艺生态核心思想,作为文艺创作、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评鉴的生态遵循、生态智慧和生态启示。最后,该书从文艺消费、文艺功能、文艺创新和网络文艺建设等方面,阐述构建科学文艺生态体系的具体路径,探讨文艺生态的发展前瞻与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