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教育者要通过生态法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中学生法治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中学生形成科学的法治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文章以情景案例教学为例进行教学探索,即选取生活中有关生态环境的法治情景案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  相似文献   

2.
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德育生态性功能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与全球道德教育相接轨、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开发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关注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人格、进行课程开发、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生态体验场和推展个人“美德袋”评价。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样态,是生态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凝结和内化,是人的生态道德智慧、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等的综合体现,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用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话来说,生态人格是“一种自在的善,是自然在向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所结出的一个重要的果实……是地球生态系统顶端的一个实验中心,一种高级的进化成就”。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时代,自然赋予人的神性或灵性逐渐缺失。而“汗血诗人”牛汉却以生态意识确立自己的言说姿态,卓然独立于诗坛。本文旨在通过寻求“绿色”、回归自然;走向“荒野”,回归生命本身;取消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追求“多样化”这样三个纬度,探寻牛汉诗歌中的生态意识与情怀。  相似文献   

5.
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扩张,而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分裂思维的表现形式,要改变这种分裂思维为整体思维,需求助于以整体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哲学.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课程观以培养人的完整人格为教育目标,具有整体性与关联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蕴涵的本质思想。生态思维反思传统主客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提出整体主义、平等观念、有序循环思想等生态原则,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走现代工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思维的现实探索与实践,生态思维呼唤生态人格的觉醒,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对于解读现实社会的生存困境,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方位生态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得失的结果,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各项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律素质培育应以生态发展为中心目标,以生态意识为核心内容,以生态课堂为重要载体的法治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生态法治意识并实现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成长为时代发展所需的“生态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将思想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生态理想、生态精神、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这4个维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理想是绿色家园梦、美丽中国梦和美好生态生活梦的统一;生态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绿色阐释;生态道德是共同体、社会与个人的共同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是法治思维培养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9.
唐君藏“法律意识层级”说将法律意识分为畏罚的守法意识、自觉的守法意识、自觉的立法意识、自觉的议法意识和含礼的法律意识五个层级.这一“层级”说将含礼的法律意识等同于法治意识,视“礼治”为“法治”的最高目标,表现出了它在当代中国特色法治视角下的局限性,其实质是一种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民族思维影响和决定其语言的结构和面貌。句法是民族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也是民族语言“深层结构”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西方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中国人注重“统一”,偏好主体意识,西方人注重“对立”,偏好客体意识;中国人擅长顺向思维,西方人偏好逆向思维。中西思维差异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是影响英汉句法翻译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推进依法治教,首先要自觉树立法治思维,即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树立法治思维,重中之重是完善学法制度,增强法治意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  相似文献   

12.
孙军红 《保定师专学报》2007,20(1):12-13,36
儒家从辩证思维的维度自觉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界,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天人合一、万物平等和“民胞物与”等思想蕴含的丰富生态思维内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广东实验中学在生态体验观引领下,以全方位法治教育载体提升青少年法治认知,以对话式体验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以主体性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法治行为与法治信仰,构建“自然生态、类生态与内生态”三重圆融互摄的法治教育生态大课堂,促进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化简”是我们解题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我们思考问题时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按常规的思维模式有时会出现“简不了”的情况,这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是“化简”的逆向形式,笔者称之为“化繁”意识.通过“化繁”有利于我们提高数学变形能力,有利于提升我们思维活动水平,更有助于我们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探析在解题过程中,如何运用“化繁”意识.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是以文本法理思维习得为起点,以思维应用的实践训练为核心,以多维共进的外在机制保障为中介,以满足农村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为归宿。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治理主体法治思维提升的现实需求下,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培养意识不强、培养措施局限、外在驱动机制弱、监督机制不畅等问题,基于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应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应用的培训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高校联动—基层组织配合”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实践应用的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基层法治思维培养的文化氛围,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生态精准扶贫法治保障有利于确保生态精准扶贫的实施及其可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调研,不足主要体现在生态精准扶贫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参与主体法治意识及权利保障不足和公权力失范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加强生态精准扶贫法律规范体系构建、提升生态精准扶贫各参与主体法治意识、强化生态精准扶贫参与主体权利保障及救济、平衡生态精准扶贫法治调控经济健康发展机制等优化路径,以期实现生态精准扶贫的法治化运作及其成效的持久巩固,为促成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法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在不同区域范围,由于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古罗马留给人类的文明成果之一,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通过对罗马法体系发展、完善的过程学习,使学生形成尊法,守法,护法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它还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作出了具体规 定:“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此,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高中生需要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符号学研究不应固守那种静态的、独白式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应加强“对话”意识,重视一切形态的符号意指活动和具体的、开放的意指过程,以及此过程中主体的自我对话认知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符号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调整思维。要树立全程优化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整体优化、系统设计,并注重过程控制。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前提,强化忧患意识,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法治意识,在依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思维的指导下,努力营造法治氛围,强化产业控制,同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