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隐忍是郑敏的生活态度也是她早期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具体内涵是勇于面对生存困难,独自承担苦难,并始终怀抱希望;隐忍诗学的形成与郑敏的生活经历有关,同时也与冯至、里尔克等人的影响有关,其哲学依据是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审美追求,隐忍对郑敏本人的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隐忍诗学给郑敏提供了全新的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并将郑敏的诗歌创作导入全新境界,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2.
杨淑萍 《考试周刊》2007,(39):141-142
郑敏是中国一位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但至今为止,对其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研究还涉足不深,因此本文将结合她的诗歌文本,从三个方面对其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做一个粗略的论述,旨在能为对其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一丝微力。  相似文献   

3.
论郑敏早期诗歌观照生命的多维视野与理性光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说的郑敏的早期诗歌是指诗人40年代的作品,郑敏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是揭示生命的现状和本质,从而体现诗人的生命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诗人对生命现状和本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打量,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自我解剖、自然观照、社会观照和艺术观照。这些生命观照的结果使郑敏诗歌形成了感性和性错综、哲学与玄学交织的独特的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主义诗人玛丽安·摩尔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她早期的诗歌在意象、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均.与中国绘画有共通之处;施美美的《绘画之道》使她对中国绘画及其相关哲学有了深入和系统的理解,完善了她的审美观;后期的作品《告诉我,告诉我》堪称她诗歌创作和中国绘画之道完美契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在郑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旅跋涉中 ,她的诗歌文本无疑具有着时代和诗学的重要性。郑敏的现代主义诗歌在对生存现场的追问中 ,使诗闪现出知性和哲思的光辉。她的匠心独运的意象营造 ,使得诗思和情思在其中结晶 ,生成。她的诗歌语言宁静 ,光洁 ,富有雕塑般的质地。这都使得郑敏的诗歌具有了哲学的思辨色彩和知性直觉化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郑敏,生于1920年,是“九叶派”著名女诗人。“九叶”之名得自于1981年出版的诗集《九叶集》,其中收录了穆旦、唐、唐祈、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等9位20世纪诗人的诗作。郑敏从1942年开始创作,她的诗在融合中国诗歌传统的同时,深受西方现代诗歌及西方音乐、绘画、雕塑的影响,富于智性的思维。她的诗具有雕塑的“静中见动”感和油画的色彩效果,通过一个个新颖意象的叠加、一组组比喻的运用,使得她哲思丰厚并且深蕴感情。《金黄的稻束》是其代表作。这是一曲从雕塑中沁出的圣歌,“使流动的变为结晶,从浩无涯际的海洋转向…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诗坛“常青树”的郑敏是当今创作力最为旺盛的诗人之一,她的少年时期正是20年代新诗的发源开创时期。郑敏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她与穆旦、杜运燮一起被誉为联大“三星”。郑敏处在一个诗的环境中,受西方学影响很大。郑敏认为诗歌应该绝对自由地发展,应该千变万化的多元。郑敏看中诗歌的艺术性,并致力于探索汉语诗的美感。她的创作时间很长,前后期由于时代变化,其诗风有变化,但前后期的一贯性也是十分明显的。读郑敏的诗,总感觉到她的诗思想深刻,意象变幻不定,色彩浓重,还有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她崇尚宁静的自然美,并在这种宁静之中体现出生命的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8.
郑敏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在长达60余年的诗学探索中,她的诗歌写作和诗学观念受到了西方诗学的影响。除长期浸润其中的诗人里尔克之外,她还受到了多恩、华兹华斯、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布莱、阿胥伯莱等英美诗人的影响。在郑敏整个的诗学发展中,早期诗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里尔克。里尔克深刻地影响了郑敏早期诗歌的风格乃至她的生命气质,这种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不可替代的;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郑敏的视野,从而成为她后期诗学和文化观念的重要支撑;不过,尽管她糅合了众多英美诗人特别是布莱的诗学滋养,但占据其影响核心的则是德里达。里尔克和德里达构成了郑敏诗学资源的两翼,他们清晰地勾划了郑敏诗学的富于启迪意味的嬗变轨迹。尽管郑敏在其诗学探索过程中不时显出主体身份的焦虑,但她在里尔克、德里达等西方诗哲影响下所进行的借鉴与转化.其努力是出于自身乃至中国新诗自我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魏来 《现代语文》2008,(3):55-56
郑敏在文坛的活跃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在40年代后期,一个是在80年代以后,在这两个时期都贯穿着她自身独特的现代意识.而纵观郑敏的整个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梳理出这中间的演变轨迹.而本文所选择的,则主要是从郑敏前期对于诗与思的有意识地凝聚,到后期的无意识释放这样一个角度,去诠释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生命中的精神蜕变.  相似文献   

10.
雁翼是一位以讴歌新中国建设而产生影响的诗人,他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也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诗论家。他在诗论中对诗歌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不仅指出了诗美的构成元素,而且由诗歌的"美"进一步思索到诗歌的"真"。雁翼是一个敢于思考更敢于实践的诗人,努力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着实验。雁翼对诗美的思考与探索对他的创作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意义,指导他在艺术上、思想上取得了进步和成绩。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氏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在内容上却含有丰富的哲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悼论性,即狄金森善于从寻常的事物发现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矛盾中揭示真理;哲理性,即她的诗歌蕴含深邃的哲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复义性,即她的诗歌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比喻性,即她诗歌中的比喻往往使其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可读性强;象征性,指狄金森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被称为象征性意象。  相似文献   

12.
郑敏诗歌有广阔而深邃的精神空间,包容丰富多彩的精神意识,其中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宇宙意识是贯穿其诗歌的三种主导性精神意识。透过她对这些意识的发掘与提炼,可以看出郑敏重视诗歌的精神品位,注意从多种维度获取丰富多彩的精神资源,来铸造自己诗歌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郑敏不仅是新诗史上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歌理论家。郑敏80年代后期以来对诗坛相当重要的诗学难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洞见,这对新诗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参照性,而其对一些现象的批判更呈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与良知。郑敏的诗论涉及层面很广也很复杂,本文主要对郑敏关于新诗的语言问题的反思,新诗史写作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对先锋诗歌的批评中所呈现的新见和缺陷做出必要的辨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4.
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5.
“同光体”闽派重要诗人陈宝琛在他的《沧趣楼诗集》中留下不少关切民生,关心民瘼的诗篇。他的诗作,在内容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优秀诗歌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苦难,揭露批判邪恶势力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诗人在由清末向民初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遗老心态支配下的多元复杂的情感渊薮。诗作在艺术性方面取径宋诗,熔铸古今,以散为骈,平易中见奇崛,是一位在“同光体”闽派诗坛众多诗人中独标高格的扛鼎诗人。  相似文献   

16.
莱维托夫是美国20世纪有影响的诗人之一,50年代她提出了"有机形式"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终生为之努力.她的"有机形式"思想主要包括:1、诗人驰骋在艺术王国里追寻着一种无上的精神和理想;2、艺术家要善于择取平凡事物入诗,以超凡的眼力平衡理想与现实,探索艺术的灵魂;3、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诗人须投身社会生活,以提升诗歌的品质.简言之,她的"有机形式"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艺术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卢德仪为晚清台州名媛的代表,被当时著名学者张文虎赞为孝女、令妻、顺妇、贤母和贞女,是封建时代妇女的道德典范。同时,她又是一位能诗能文的才女。卢氏今存诗歌33首,集为《焦尾阁遗稿》一卷。内容上其诗可分为感怀、写景、思妇和闲适诗等。艺术上其诗常直抒胸臆,感情浓烈,多愁苦之音,风格凝重,语言平实质朴,有口语化倾向。以卢氏的成就,在清代妇女文学史上无疑应有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她长期过着隐居生活,终生未嫁,她的一生犹如一个谜,让人捉摸不透。她一生写诗1800多首,却从未主动发表过一首。艾米莉的隐居生活对其诗歌创作不无影响。她的诗歌同她的人生一样独具特色,藏谜诗是艾米莉诗歌的特色之一,她善于用诗谜的形式书写生活中那些鲜明的意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藏谜诗可分为两种类型:半藏谜诗和全藏谜诗。  相似文献   

20.
马丽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令人钦佩的一位作家,是以"西部诗人"的称号从文坛起步的,写出了一篇篇内容深刻、风格豪放的诗歌,表达了对雪域高原深沉的爱。她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对青藏高原生存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这种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苦难。马丽华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以诗歌的方式书写对人性的考验,感受生存的无奈和创痛,体味生命自身顽强的人性,人性在无以复加的苦难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