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感觉强化     
感觉,是物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个别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映象。人得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从感觉开始,由感觉、知觉、表象形成概念,到达认识的高度。但某些人,或人们在某些时候的感觉,会突破一般阈限对外界事物的自然感觉,变得格外强烈,甚至呈现为一种异态,这种异态使得被感觉对象扭曲、变形、异化,成为一种主观形态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你的身边有没有同学、朋友或者亲戚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这些双胞胎彼此之间不仅相貌相同,有的连性格、习惯、爱好、言行都十分相似,甚至考试成绩都一样……现在双胞胎已经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了,但不可否认,很多人对于双胞胎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也许这种感觉是源于人们对一些  相似文献   

3.
肖琳同学,从你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你的情绪体验具有跌宕性,这反映出了大多数中学生的情绪特征。中学阶段,是人的情绪充分发展的时期。中学生的情绪世界,早已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中学生,则像是一叶小小扁舟,在波峰浪谷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虽然这时你们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情绪的浪潮依然时起时落,依然没有摆脱跌宕的特点,烦躁和不安仍然是情绪的主旋律。波动不定的情绪又会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顺利时晴空万里;受挫时愁云满天;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惟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  相似文献   

4.
《八小时以外》2010,(8):16-19
军人是种职业,是种光荣,是种梦想,更是种承诺。军人也是人,世界上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军人。军人又是特殊的人,其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他们一旦选择成为军人,就意味着对国家有了一种不可更改的承诺,他随后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某一天云践行这个承诺--用鲜血,甚至生命!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他指出: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齐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06,(8)
过了暑假,孩子又要到校进行新学期的学习了。有些孩子似乎对学校“过敏”,一说又去学校,就会说嗓子疼、肚子疼,有些孩子甚至还会发生呕吐。人们一向认为,孩子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无忧无虑。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每100个孩子中,至少7人患有因高度紧张焦虑引起的某种疾病,值得家长重视。在面临某种危险形势或激动的场面(如获奖)时,人往往会变得很紧张甚至焦虑。紧张分两种,一种是积极性紧张,它能激发人在面对问题时做出正确有益的回应:另一种是消极性紧张,它让人感觉自己无助而脆弱。孩子在去学校时产生的紧张就属于消极性紧张。…  相似文献   

8.
<正>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千百年来,人们始终为名利而忙碌、奔波,为名利所累,甚至所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淡泊名利、心存高远的人?我相信是有的。但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名利的困扰,因为,大多数人在追名求利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名利所苦,而是被生计所累。  相似文献   

9.
当气温为多少度时,人体感觉最舒适?事实上,外界温度在22℃~24℃时人们感觉最舒服。科学家发现,人的体温37℃与0.618的乘积为22.9℃,这一温度中肌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养生保健研究表明,当动与静是一个0.618的比例关系时,即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饭吃六七成饱的大都与胃病无缘。  相似文献   

10.
人生如爬山     
韦雪清 《学子》2003,(6):1-1
面对高考,谁都难免有些紧张,有些不安,哪怕是学习很好的同学。也不时会被一种浮躁的感觉所侵扰。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是很感性的人。我们不能苛求自己永远不受外界的干扰,不能苛求自己永远是勇往直前的勇士,谁都难免会有一些紧张甚至害怕。大多数同学都参加过军训,应该没有忘记跨障碍时的感受吧,想退,可是发现退出也很困难,还不如硬着头皮向前,结果,你成功了。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旅行,虽说每次也都算痛快,但内心总有种强烈的感觉,总为世界变得单调而感到有些不安。在外在的生活方式上,一切都变得更加千篇一律,一切都被拉平成一种统一的文化模式。各民族特有的风俗磨灭了,服饰单一化了,礼俗国际化了。世界各国越来越显得交相渗透,人都按一个模式忙碌着,城市也越来越显得一模一样。再明显不过的就是跳舞。二三十年前,跳舞还只是个别民族的事,还只是个人爱好。维也纳跳华尔兹,匈牙利跳恰尔达什,西班牙跳波莱罗——  相似文献   

12.
寻秦     
赢政是中国人的谜。人们不知道他在关中的地下究竟埋下了多少军马,多少殿堂,多少六合的精华。1974年,当某一位陕西农夫的锄头挖出某一堆土时,也挖出了秦皇地下帝国的某一个军营,多少人叹为观止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相似文献   

13.
生死界探秘     
自古以来,寻求长寿、趋避死亡,一直是人们的愿望。人们为什么会对死亡感到神秘莫测,以致产生恐惧的感觉呢?原因之一是从来没有人能够叙述出死亡时的肉体感受,从而给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可怕的面纱。诚然,一个垂危的人难免因疾病折磨和面临与亲人的永诀而感到不安。那么,当他进入——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知道,尼采是一个反传统主义者。他所反对的传统,一个是由柏拉图肇始的以"世界二重化"为特征的形而上学传统,一个是基督教传统,可以说,在否定现存世界、贬低活生生的生命这一点上,二者建立了同盟,共同构成了尼采所说的(消极的)虚无主义传统。按照这个传统,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变化莫测和充满了生老病死的世界,因而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令人恐惧和不安,甚至令人生厌。于是,人们急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叫感觉统合人体有许多器官 ,每个器官都有感觉 ,如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空间感觉和前庭平衡感觉等 ,所有这些感觉都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统一指挥下才能完成各种动作的 ,如果感觉统合失调 ,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如不爱学习 ,多动不安 ,注意力不易集中 ,学习困难或考试焦虑 ,这些心理问题都与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有关。对感觉统合失调的人打针、输液、吃药都不行 ,营养疗法也无效 ,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加强其大脑神经功能。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是美国艾瑞丝博士研究发明的 ,现已风靡世界各国。我国北京、上…  相似文献   

16.
若夕失恋了,她伤得很深很深,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她,甚至想到了死。她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谈恋爱了。她发短信告诉了一个男孩,于是男孩开始不断的安慰她,鼓励她,每天编好玩的短信逗她开心,就这样,若夕渐渐从痛苦中恢复过来。忽然有一天,若夕没有收到他发来的短信,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和不安。她问自己,是不是喜欢上了这个男孩。她想起了自己的誓言,开始努力强迫自己不去想他,但男孩的影子总是若隐若现的在脑海里飘来飘去。她觉得这种思念怪怪的,和原来恋爱时的感觉不一样:当她恋爱时,那种感觉就像火一样炽烈,不断的燃烧着,吞噬着自己的一切,占据了自己的全部灵魂,除了思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骑在时代的骏马上感到头晕目眩或焦躁不安,我劝你跳下马来看一看朱以撒近期发表的散文《柔软》。朱以撒对生活的那种领悟是“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的当代芸芸众生所无法领悟到的。他的文章中多少有几分禅意,但绝没有丝毫消极隐逸的情怀。神色疲惫、焦灼不安几乎是当代一些“勇往直前”者的共同形象,而且也是一直以来人们所肯定的一种姿态。可无数的损失甚至生命的白白流逝已经让人困惑。活着即使是为了奋斗,然而也还有一个价值换算问题,还有一个奋斗结果问题。这篇散文无疑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迪。文章以暮秋时节头上顶着一丛丛银灰…  相似文献   

18.
睡相·吃相     
其实,没有人知道自己睡着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常说"相由心生",一个心地险恶的人,在眨眼间多少会让人隐隐不安:一个心思单纯的人,面部表情再复杂,也该透着善的光芒。可是,现实的生活,遇人不淑的叹息虽不是天天都有,"看错人了"这句话,倒是常常听到的。只是,一定要从睡相去琢磨一个人,多少显得有点荒唐,对于那个在梦乡里的人,就像在另一个世界的影子,当不得真吧?  相似文献   

19.
经验论作为一种认识的理论,它强调一切知识和认识都靠人的感觉和心理而得来,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经验论反对可知论,并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认为纯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它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自身感觉和心理的幸福与快乐,而当人的这种指向感觉和心理的行为达到了人类感官的满足时,这种行为便是合宜行为。每个人的行为既然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心理和感觉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就说它是人们的自愿行为。所谓自愿行为,即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不受其他人或其他因素的干涉,甚至可以否定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只能知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而无法知晓其他人的感觉和心理、快乐和幸福,同时他人也无法知晓我们自身的快乐和幸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人性是自私的。所以在利己之心的驱动下,人们就会选择尽可能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即趋利避害,而且这种趋利避害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自私的人应该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产生一种感觉和心理的相似性,即"同情"。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就产生了。每个人在交换过程中,尽力维护自身利益,从而社会利益或社会正义便得以实现。这便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但既然有利益交换,就避免不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双方就需要放弃个人利益,寻求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即"共同尊长"来仲裁,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所允许的国家形式,即最高裁权机构。  相似文献   

20.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