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土壤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巨大财氧目前全世界97%的粮食生产依赖于土壤。在黄土高原地区64.87万km2中,北部风沙肆虐,西部边缘地区冻融危害,其余大部分地区水蚀剧烈,区内共有水土流失面积47.2万km2,占该区总面积的72.77%,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土壤侵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大量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造成土壤侵蚀的历史条件、人类活动、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扼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资料相结合的形式,简述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状,讨论了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提出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1)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坚持以科技进步,提高水土保持效益;(2)利用土地,发展温饱工程。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3)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发展小流域经济,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开发治理;(4)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巩固治理成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  相似文献   

2.
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新广 《资源科学》2004,26(7):144-150
通过石匣小流域径流试验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研究结果表明:①合适的整地造林措施能有效地拦蓄降雨,减小土壤侵蚀;自然坡的水土流失都较小;②水平条中土埂可减少径流20%~45%,减少土壤侵蚀31.5%~71.2%;③水平条与鱼鳞坑的水保效益相当;④在16°左右坡地采取水保措施(水平条、鱼鳞坑造林)比开荒减少地表径流77.7%~92.1%,在4°左右坡地修梯田比坡耕地减少地表径流54.2%,减少土壤侵蚀67.95%;⑤水保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氮、磷流失量,其中大水平条比开荒总氮流失量减少73.65%,总磷流失量减少42.86%;梯田比坡耕地总氮流失量减少60.98%,总磷流失量减少85.29%,说明大水平条和梯田的保水、保土、保肥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新广 《资源科学》2004,26(Z1):144-150
通过石匣小流域径流试验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研究结果表明:①合适的整地造林措施能有效地拦蓄降雨,减小土壤侵蚀;自然坡的水土流失都较小;②水平条中土埂可减少径流20%~45%,减少土壤侵蚀31.5%~71.2%;③水平条与鱼鳞坑的水保效益相当;④在16°左右坡地采取水保措施(水平条、鱼鳞坑造林)比开荒减少地表径流77.7%~92.1%,在4°左右坡地修梯田比坡耕地减少地表径流54.2%,减少土壤侵蚀67.95%;⑤水保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氮、磷流失量,其中大水平条比开荒总氮流失量减少73.65%,总磷流失量减少42.86%;梯田比坡耕地总氮流失量减少60.98%,总磷流失量减少85.29%,说明大水平条和梯田的保水、保土、保肥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紫色土地区不同坡度坡耕地水保措施的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秋艳  蔡强国  方海燕  王成超 《资源科学》2009,31(12):2157-2163
长江上游紫色土区土层薄、降雨集中且频繁,加之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严重,仅次于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中,坡耕地是导致长江上游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耕作措施、梯田工程措施以及植物篱措施都能够起到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坡度范围内,这几种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也不同。文章在分析坡度对坡耕地、各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土壤侵蚀及效应影响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几种治理措施在不同的坡度坡耕地上水土保持效益最大化的原理,提出了不同坡度范围内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方案。研究认为,在0~5°、5~15°、15~25°3个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应分别采用以耕作措施、梯田工程、植物篱为主的措施进行治理,25°以上的坡耕地应该退耕还林的治理模式。该研究将为长江上游紫色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减少长江泥沙来源及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卓资县胜利小流域1996-2000年间治理经验与效益发挥情况,研究探讨了水土保持对促进当地农、林、牧、副诸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进行近、远期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经济上非常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小流域的治理,各项治理措施全部生效时,姚亮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程度达到96.2%,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2.14%增加到22.87%,平均每年可拦蓄径流总量达104.80万m3,保土总量达0.90万t,治理区蓄水效益83%,保土效益88%。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北京市西南山区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收集、实测该小流域综合治理期间其坡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系统、综合、动态的观点分析了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对该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区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1:13:5调整为1:6.0:5.1后,使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50.4%提高到97.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每年的905 t/km2下降到226 t/km2;地表径流量由853.4×104m3减少到542.5×104m3,降低了34.63%;每年可减少径流泥沙2.65 ×104t;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6.9%.农、林、牧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347元/人提高到1996年730元/人,提高了110.37%.农村经济总收入1990年为678.7×104元,1996年实现了5 708.3×104元,是1990年的8.4倍.总之,经过5年~6年的治理后,浦洼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径流泥沙大幅减少,土地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已基本达到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状态,表明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山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秀石  毛明海 《科技通报》2003,19(3):256-259
在分析浙江省小流域治理基础上,指出了小流域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在理论上主要体现在构建土壤流失方程、参数的选择和治理模式的研究进展;RS、GIS、GPS技术对水土流失的定量计算、图形分析有了新的突破;水土保持的新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北京市西南山区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收集、实测该小流域综合治理期间其坡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系统、综合、动态的观点分析了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对该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区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1∶13∶5调整为1∶6.0∶5.1后,使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50.4%提高到97.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每年的905t/km2下降到226 t/km2;地表径流量由853.4×104m3减少到542.5×104m3,降低了34.63%;每年可减少径流泥沙2.65×104t;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6.9%。农、林、牧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347元/人提高到1996年730元/人,提高了110.37%。农村经济总收入1990年为678.7×104元,1996年实现了5708.3×104元,是1990年的8.4倍。总之,经过5年~6年的治理后,浦洼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径流泥沙大幅减少,土地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已基本达到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状态,表明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山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佟家小流域沙地经过综合治理开发的实例,通过实际观测数据资料,经计算分析对比,对治理后小流域产生的各项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发展节水灌溉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8%,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200m^3。约为世界人均值的1/4,相当于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巴西的1/19。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水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全面评价该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著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局部地段(如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此,从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地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土壤侵蚀:从综合治理到生态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多样、侵蚀过程复杂,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丰富。文章对国内外土壤侵蚀及其阻控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复杂环境下土壤侵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回顾了我国土壤侵蚀防治由优化坡面措施,到小流域综合整治,再到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与优化布局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治理重心应从遏制面积扩张转向生态功能提升为主,治理手段应从综合治理转向生态调控,变对抗为利用,变控制为调节,寻求土壤侵蚀防治与农业高效生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同途径,以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壤侵蚀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地表过程,具有当地和异地两方面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土壤保持为人类社会提供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和减少库塘淤积等效益。当前对异地土壤保持效益的计算大多基于当地土壤保持量、采用单一的泥沙输移比,忽视了泥沙输移比的尺度效应及其与流域特征和降雨等因素的时空变异相关的事实,缺乏对土壤保持效益空间传输的定量和显式表达。本文基于WATEM/SEDEM模型框架,通过流域侵蚀产沙和泥沙传输模拟,建立了评估当地和异地土壤保持效益的方法,量化了碾庄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土壤保持效益的输入和输出及其空间格局。该方法能识别土壤保持效益净供给区和净受益区,可建立起供给区和受益区之间定量化、空间直观的土壤保持效益传输联系,可为实施空间位置明确的生态补偿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营图川小流域实地调查和基本情况分析,探讨了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即对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佟家小流域沙地经过综合治理开发的实例,通过实际观测数据资料,经计算分析对比,对治理后小流域产生的各项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皇甫川流域小流域地块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侵蚀模型预报研究方面 ,国外早于国内 ,并以美国的研究为代表。 5 0年代中期 ,美国水土保持科学工作者利用全国 49个地区 1 0 0 0 0多个小区年的水土流失基本资料建立了著名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LSE)。到 70年代 ,方程进一步完善。我们于 1 980年开始至今 ,在“六五”、“七五”、“八五”以及“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 ,测验获得了 40个坡地土壤水蚀小区 2 0 0多个小区年资料 ,以美国“ULSE”为原型 ,初步建立了皇甫川流域典型小流域地块土壤水蚀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每年水土流失量都超过50亿吨,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为此,做好水土资源保护是极为重要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其通过研究某一地区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情况,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措施。本文介绍了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的研究领域,并讨论了该学科在我国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坡地持续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研究坡地的土壤侵蚀问题,对于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广东省坡地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结合多年来在典型水土流失区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广东省坡地利用及其土壤侵蚀的现状,以及土壤侵蚀所导致的坡地退化,分析了影响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坡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广东省现有坡地侵蚀面积约1.14×10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74%.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强度侵蚀仅占27.7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8 540.67×104t,年土壤侵蚀模数7 215.68t/(hm2·年)~7 335.56t/(hm2·年),年侵蚀深度5.4mm~5.6mm.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坡地土壤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层变薄、土壤贫瘠化、沙质化、干旱和植被退化等,其结果严重制约了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坡地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厚层风化壳、坡度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对坡地侵蚀的防治,应从植被恢复、植被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法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并与脱贫治富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边多  唐洪  除多 《西藏科技》2003,(10):6-9
本文以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土壤侵蚀分类、土壤侵蚀强度监测的方法,利用卫星、航空遥感信息和实地调查数据对该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和分类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2000年综合指数值居于3~6级之间的区域面积最大,合计占全部区域的70%以上;以流水为动力而产生的侵蚀过程是“一江两河”地区最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非常广泛,占区域总面积的2/3左右,总体反映了高原山区环境下的土壤侵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