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蓓丽和赵强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嘌呤能受体P2Y1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测定了该受体蛋白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P2Y1R抑制剂分子的作用机理,为研究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新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未来将开启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研发的新方向。通过分析P2Y1R结构,研究人员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P2Y1R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两个药物分子作用位点,并且两种抑制剂与受体的作用机制显著区别于人们  相似文献   

2.
以半经验分子轨道的AM1方法计算出分子热力学参数,研究了二乙烯三胺吸收二氧化碳过程的热力学。二乙烯三胺吸收二氧化碳包括两个过程:靠分子间作用力的物理吸收和形成甲酸胺的化学吸收。在两个过程中,一个二乙烯三胺吸收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在热力学上最为有利;氨基甲酸分子中羟基氢离子的电离,在质子受体(如水分子)存在下更为有力,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三环酯类化合物抗N作用的分子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守海  恽榴红 《科技通报》1996,12(5):302-304
通过对三环羟基羧酸酯类抗胆碱能物的构象分析,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以及它们抗N作用的活性强度,研究了三环酯类化合物抗N作用的分子药理学。结果表明:在三环酯类抗胆碱能化合物中,三环部分结构的改变对中枢抗N作用的影响不如对抗M作用的影响大;化合物分子的HOMO轨道能级和氮原子的静电荷超高其中枢抗N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4.
科技新闻     
《中国科技信息》2023,(14):8-12
<正>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团队揭示大脑中NMDA受体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受体是大脑中最重要的兴奋性谷氨酸门控离子通道,可介导突触传递和可塑性,调控神经发育学习记忆等多种脑功能。其功能异常涉及诸多神经或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NMDA受体通常由两个必需GluN1亚基和两个可变GluN2(2A-2D)亚基组装成异源四聚体通道。不同NMDA受体亚型在表达分布和生物物理学性质上具有多样性,但目前人类对于决定这些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5.
在量子世界中,物体是用波函数来描绘的。比如,要描绘分子周围的电子,可以说它们是在类似于水波一样的轨道上运动,所过之处留下痕迹,其形状决定了诸如电子能量、分子能否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等性质。但电子轨道是个小滑头,正像海森堡(Heisenherg)的不确定原理描述的那样,用常规的方法不能得到完整且精确的电子图像。然而渥太华的加拿大国家研究学会(Canada’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研究者们现在发明了一种能扫描氮分子最外层电子轨道并得到三维图像的方法。这种成像方法的“快门速度”快得足以可能在某一天抓拍到正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分子。  相似文献   

6.
正4.受体(receptor)受体是次于细胞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它能与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信号分子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和机体产生功能和功能改变。人之所以能闻嗅出饭菜、花果的香味,不仅因为这些物质分子散发到鼻腔中,而且在于人的鼻腔黏膜中存在500万个被称为嗅感受器  相似文献   

7.
多肽药物在治疗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广大药学工作者的重视。根据肽键的结构又分为直链肽和环肽。其中直链肽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尤其在直链肽的合成技术方面无论是液相法还是固相法都已成熟。虽然许多直链肽体外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但是进入体内后活性很快消失。为了得到生物活性优秀丰衰期长,受体选择性高的多肽。这种大环分子具有明确的固定构象,能够与受体很好地契合,加上分子内不存在游离的氨端和羧端使得对氨肽酶和羧肽酶的敏感性大大降低。一般地说,环肽的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远远高于直链肽。鉴于环肽的诸多优点。近年来对多肽研究的热点已转移到环肽的合成和生物评价上。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的用药法是口服和注射,因此药物的输送都要依赖于血液循环将药物分子递送到靶器官和组织上,再与受体结合,产生治疗效果。这样的药物输送法当然有利,但也受到限制。由于药物会通过肝脏降解,所以任何药物都有半衰期。许多药物只能在血液中停留几个小时,就会被肝脏分解。为了保持药物有效浓度,一是要持续给药,二是用药量较大。因此,对药物输送方式和系统进行改革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  相似文献   

9.
陈东红  邓学新 《科技通报》1994,10(3):179-181
应用HMO法对几种嘌呤类抗肿瘤药物分子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嘌呤衍生物的抗肿瘤药效与某些量化指标有很好的相应关系,从而可从分子作用的角度根据计算的这些指标找出药物的活性中心及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进而预测几个模拟嘌呤衍生物分子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辅助全新药物分子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被测定,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已成为当今各大制药公司开发新药的重要方法。本文对计算机辅助全新药物分子设计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一定研究,并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分子。该分子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亲和性好,生物利用度较高,为开发高活性的降压药物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1.
5位取代基对喹诺酮构效关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位取代喹诺酮进行了AM1分子轨道理论全构象优化计算,结合Shen药物-自缔合作用模型探讨了其构效关系。结果发现5位取代基对4位酮基氧的电性有较大的影响,当5位取代基与母核能较好共面,4位酮其氧带有较多负电荷时,该类化合物对抗菌活性的提高有利,反之,则对抗菌活性不利。  相似文献   

12.
分子折叠体是一类由非共价键稳定的、采用有序构象的寡聚物或聚合物. 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类非天然的折叠体,包括:1)由疏溶剂作用驱动的并入萘环板块的寡聚乙二醇折叠体,2)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寡聚酰肼折叠体,3)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并入锌卟啉板块的寡聚苯酰胺折叠体. 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揭示,在有机溶剂中这些折叠体可以作为非天然受体分子高效络合或识别结构匹配的有机分子和离子,并且氢键驱动的折叠体可以通过络合作用实现超分子体系的手性诱导或手性放大.  相似文献   

13.
激发子诱导的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炎钦  姜玉新 《科技通报》2007,23(3):386-391
激发子信号分子和特异的植物受体之间的分子识别和物理互作、信号传导直至最后防卫反应的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该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激发子、植物激素与信号成分及互作并最终产生防卫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Quantum chemistry is based on the solution of the Schrödinger equation for a molecule. From starting data on the positions and nature of constituent atoms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about the energy of the molecule and its electronic properties. The former can indicate what shapes drugs can adopt in binding to pharmacological receptors whilst electronic details, when compared using computer graphics, may highlight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biological activity. These techniques are beginning to show real successes in the design of drug molecules.  相似文献   

15.
Active biological molecules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s can be fabricated into a bio-mimetic system by using molecular assembly method. Such materials can be used for the drug delivery,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 and new nanodevice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AC高通量筛选过程的分析,建立了AC技术筛选药物的定性及定量模型,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Carboxylate-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GNPs) were synthesized in a simple one-step process based on the reduction of tetrachloroauric acid by aspartic acid in water. GNPs were identified by UV–Vis spectroscop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Conjugation of protein molecules with functionalized nanoparticles was performed through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The GNP–protein conjuga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gel electrophores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unctionalized GNPs and protein molecules lead to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 of protein structure after conjugation of protein with GNPs. Thi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y.  相似文献   

18.
张雪红  张云霄  任蕾 《科教文汇》2013,(4):50-51,54
π键是分子结构中的重要概念。如何判断分子中是否含有π键及其类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如何判断单核小分子或离子中的π键类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子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最小的生命单位。近年来在基因组、非编码蛋白质的RNA与表观遗传调控、合成生物学、活体细胞的结构与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纳米技术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结合等方面进展很快。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介绍并就国内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extensive research and several stunning breakthroughs in the synthesis of interlocked molecular species, [3]catenanes, Borromean rings and ring-in-ring complexes are exceedingly rare and their targeted synthesis remains a formidable challenge. Herein, a series of Cp*Rh-based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interlocked structures have been prepared by coordination-driven self-assembly, not only including metalla[2]catenanes and molecular Borromean rings, but also linear metalla[3]catenanes and ring-in-ring complexes. The interlocked structures are all based on bithiophenyl groups. The bithiophenyl group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inter-ring interaction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interlocked structur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π-donor (D) and π-acceptor (A) groups, the electron-deficient methylviologen 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a cationic metallarectangle based on bithiophenyl groups. Taking inspiration from these results, a cationic metallarectangle based on A units was threaded into a metallarectangle based on D units, leading to a heterogeneous D–A ring-in-ring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