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文书档案副本制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想通过研究清代文书档案副本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意义 ,以达到分析和鉴定文书档案的成分和价值 ,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清代档案 ,从而促进古代文书档案文本制度的研究 ,填补古代文书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宣莉 《图书馆界》2022,(1):36-40
“封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上行文书之一,其主要功用为陈政得失、分析灾异现象等。封事在西汉时产生,在唐、宋、明三代被广泛使用,直至清代因密折的出现才逐渐停用。封事的功用及体式,因朝代的变化而稍有差异。对汉代至清代的封事文书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清楚掌握古代封事的有关知识,对古代秘密奏议文体内容有所补益,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古代历朝国家体制的运转。  相似文献   

3.
张磊 《山东档案》2010,(3):65-65
近日,临沭县临沭镇凌山头村村民凌东涛在修建房屋拆除百年老宅时,竟从老宅墙内拆出了一只木匣子,里面装有数枚清代官府印章、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执照"、"司照"等文书材料20余件。因保存在墙内,至  相似文献   

4.
一、文化遗存与符号根据文献和考古的发掘证明,印章早在商周时期即已萌芽。开始,它是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手段。“印者,信也”,最初用于器物记名、封存财物,递送文书、殉葬等等方面。将印章蘸上印色盖于绢面或纸面,直到南北朝方始通行。唐宋以降,公私鉴藏图书字画;常用印章代鉴名,表信用、所有,同时也增加了原物的美感。故印章篆刻列于艺林。古代印章实物保存至今的并不多,我们要了解古代印章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艺术特征更主要的是从图书字画着手,藏书印作为一种古代文化遗存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印章、封泥、简牍等实物资料含有大量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的内容,这修正或弥补了先前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诸多内容。如小将、校尉、都尉等类别的军事职官存有很多文献所遗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清代朝贡文书种类众多。但我国对清代朝贡文书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作为学术研究领域,我国学术界应该形成专门的"清代朝贡文书学"。清代朝贡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文书,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印章、封泥、简牍等实物资料含有大量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的内容,这修正或弥补了先前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诸多内容。如小将、校尉、都尉等类别的军事职官存有很多文献所遗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清代政府档案的价值认知与整理方法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自清代至当代官员、文人、史学家、档案学家的观点和行动,分析自古代到近代对文书档案价值定位的变化,以及民国到当代档案整理方法变迁背后的影响因素,认为今天清代档案整理研究可以通过挖掘清代公牍知识资源、结合古文书学视角再出发.  相似文献   

9.
《兰台世界》2015,(2):2
<正>目前,中国古代文书档案世存数千万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遗存,分藏于各地各级档案馆(室)、文博部门和研究中心以及个人手中,其中辽宁省档案馆收存有20余万卷册。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三百余年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依靠的就是各级各类文书的不断往复,上呈下达处理诸多事务。清代文书在承袭明代文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最终在文书种类的多样及其程式的严格与繁杂等方面均远远超越之前历朝历代,从而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使用过的文书约有130余种,按文书的不同授受者可分为两部分:皇帝专用文书和官府文书。  相似文献   

10.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1):23-26
公文用印是各个历史时期公文制作的普遍现象,体现了公文的真实性、权威性。本文以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文书档案为例,论述了民国时期文书档案印章的种类、时代特点,并分析了民国文书档案印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内容宏博,体例严谨,为清史研究者所广泛征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订补之处,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属文,致力于此,颇有建树,如:哈恩忠<<清代职官年表>勘误一则>[1],考订了吉林将军恒秀的革职时间.任恒俊<钱编<清代职官年表>咸同督抚年表校勘>[2]亦着力于勘补更正<年表>在时间记载上的错误.笔者认为,除了主要勘补是类错误或疏漏外,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了前明旧制。本文详细叙述了清代本部十八行省的地方行政机构及职官,并对其形成的特色和利弊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职官制度比较混乱,政府的行政效率也相对较低,本文笔者从宋代职官制度的变化着手,通过对中央和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探讨宋代中央文书档案管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臧廷秋 《历史档案》2008,(4):110-111
奏折是清代独有的文书,是官员呈给皇帝的一种上行文书.雍正朝.奏折与题本、奏本并行使用.其地位是非正式文书.雍正朝奏折文书运行流程是:进折人→奏折书写→包装折子→投递奏折→皇帝拆阅和批答折子→奏折发还具奏人→收缴折子.  相似文献   

15.
1满文木牌的概况2010年3月,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三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30件组档案文献,清初满文木牌成功入选。满文木牌是指以木牌为载体书写的清代满文文书档案。满文木牌为中国古代简牍文书之遗续,清入  相似文献   

16.
档案房是清代盛京内务府管理的一个主要负责文书档案管理的机构,在清代文书档案保存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书档案管理外,其在物品管理方面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黑图档·档案房》中涉及的汉文档案内容以及满文档案目录,探究档案房在笔墨管理、对米豆差粮的管理、对迎接皇室档案所需物品的管理、宫殿附近柴薪与花炮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彭惠莉 《兰台世界》2007,(13):69-70
翰林学士是唐后期中枢决策中举足轻重的职官,其供职于直属皇帝的学士院,参与政务,秉承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诏令.自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更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和秘书.翰林学士的起用反映了唐朝后期皇帝机要秘书机构之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统治阶级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贵族取得政权以后,曾以满文作为国语国文加以推广和运用.因此,满文在清代近三百年期间,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仅以清代满文档案而言,其数量和内容是十分浩繁和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职官、军事、调迁、屯垦、御外平内、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以帐管理事物和记事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采取的事务管理方式,并不仅限于会计领域.清代的"档"就是"帐","记档"和"登档"即将公文及重要事务"记帐"或"登帐","档簿""档册"就是记帐活动中形成的"帐簿"和"帐册",是按照中国古代三帐体系建立起来的帐册体系."档案"则为"帐案",以各种誊抄的档册为主体,文书和案卷为辅.而现代档案概念是近代以来以史料观为主导形成的,更注重文书的原始凭证作用和历史记录属性,以"文书"为档案定义属概念遂成主流认识,这是古今档案观的大不同处.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原来作为秘书机构和档案管理机构的机构和职官经过演化成为了重要的行政机构,其中隋唐时确立的封建职官制度的重要角色三省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