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2.
阿Q读高中     
阿Q其人阿Q是什么人,全名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只是大家都这么叫他,于是也跟着叫了,听说"阿Q"这外号是取自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阿Q也是如此。阿Q的生活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  相似文献   

4.
一阿Q的身世一直是个谜。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第二章里这样写道:"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评论家们据此给阿Q划定了成分——雇  相似文献   

5.
大师的认真     
<正>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或扁一点,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鲁迅在写《阿Q正传》时,想多写一些阿Q在监狱里的生活。为此,他想去坐一次牢,好好体验一下监狱生活。但最终没有去成。正因为鲁迅缺乏牢狱之灾的体验,所以他只得轻描淡写地写了一下阿Q在监狱的情形。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在写作上是抱着何等诚实与认真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受奴役受压迫被人轻视的下层人,大家对他的处境表露出同情,而对他的精神即阿Q精神,又往往会报之以嘲笑和鄙夷。其实是我们仅仅看到了阿Q精神的负面影响,而没有看到它的正面价值。为了尽可能地挖掘出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的合理性,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7.
鲁迅眼中的阿Q应该是晚清时代的中国人的代表,鸦片战争与宋明理学对产生阿Q精神有很大影响。《阿Q正传》的前后断裂隐含了鲁迅的精神矛盾,鲁迅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西方价值,而在情感方面丢不开中国旧传统。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9.
在<阿Q正传>里,当"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阿Q宣布自己"造反"以后,赵太爷等人遇到阿Q时,鲁迅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0.
在<阿Q正传>里,当"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阿Q宣布自己"造反"以后,赵太爷等人遇到阿Q时,鲁迅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1.
由对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 ,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 ,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读过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后感触较深,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典型,而阿Q的女性观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部分。阿Q讨厌女人,他认为女人是害人的,是祸水。文中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  相似文献   

13.
高宁 《现代语文》2010,(6):156-15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没有哪个文学形象的影响和地位能够超过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几十年来,我不知把先生的这篇小说翻了多少遍。阿Q的“精神胜利法”代表了中国人甚至也可说  相似文献   

15.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6.
1921年12月,鲁迅以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镌》上开始发表连载小说《阿Q正传》。七十多年来,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层出不穷,对于阿Q性格的理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阿Q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没有  相似文献   

17.
关于阿Q ,自他诞生以来的 80年间 ,人们说得太多、太细、太深了。你几乎再很难找到新的话题和切入点。我想从人物类型———即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的角度 ,谈谈自己的想法 ,看能否谈出些许新意 ?对于阿Q这一形象 ,已有许多权威的评论。这些论述排列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阿Q形象的接受史 ,反映了我们对阿Q形象认识的不断深入。 1 92 2年初 ,鲁迅的《阿Q正传》还没有在《晨报副刊》连载完毕 ,沈雁冰 (茅盾 )就认为 :阿Q“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 ,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小说月报》1 92 2年 2月第 1 3…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主义统治的中国社会内,贫苦民众虽然占据全人口的大多数,但却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鲁迅说:“象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他们的精神痛苦、灵魂沉默.而统治社会的思想者何?鲁迅写《阿Q正传》时期有过自己的阐示.他写道:“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这就是说.贫苦阶级的思想主要是受统治阶级思想所左右.正如有关论著常引为论据的:“任何时代的统治思想,就是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以共产党宣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里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思想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但是.问题在于鲁迅其时对此有着怎样的认识.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生活原型的阿贵(桂).都正是没有“精神生产资料”.又全然是“两脚的奴隶和野兽”,处于被驾驭的地位的人.鲁迅前期虽未具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但他是诚实又成熟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德国诗人拜伦的评价 ,他说拜伦“重独立而爱自由 ,苟奴隶立其前 ,必哀其悲而疾视 ,哀悲所以哀其不幸 ,疾视所以怒其不争……”意思是说 ,拜伦珍视独立 ,热爱自由 ,假使有奴隶站在他面前 ,他总是心中悲伤而又怒目而视。这本是拜伦对奴隶的态度 ,有人便将此说法移植到鲁迅对阿Q的头上。对于“不幸” ,大家没有争议 ,但对阿Q的“不争” ,尽管大多数学者都持赞同态度 ,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譬如 ,阿Q被抓进大牢 ,别人问其进来的原因 ,阿Q爽利地答道 :“因为我想造反 !”这是阿Q的肺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