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勇奇 《大观周刊》2012,(51):46-46
民生新闻社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报道方式从俯视向平视方向的转变,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于生活信息的诉求,也体现了新闻关注民生和关注社会的价值。因而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而电视作为表现形式丰富的大众传媒,是民生新闻的主要传播阵地。本文从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民生新闻采访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
党报热线的定位是民生报道.如果民生报道中缺少了有关农民的报道,就难以成为全方位的、全民生活的报道.党报热线的编辑记者要树立一个“大民生”理念,即党报热线离不开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既要关注市民的生活,又不能将农民的生活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到民生新闻类节目从报道"小民生"向"大民生"方向的转变,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新闻价值取向上,要从市民身边事,挖掘出值得社会关注、思考的点.以点带面,通过对百姓身边小事的报道,以小见大,彰显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这有助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走精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王靖娇 《大观周刊》2011,(19):66-66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焱的期望需求。内容零碎、避重就轻;批评报道表面化;报道肤浅、缺乏深度;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是目前民生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做到平衡心态,客观报道;转变播报方式;转变主持风格,才能使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内涵与外延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庆 《新闻前哨》2010,(12):32-34
民生新闻成为近年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它的内涵是以关注城市居民生活为己任的社会新闻。报道的视角定位于市井生活,报道内容El常而琐碎,报道方式以叙事为主。它的外延除了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事物外,还正在向体现公共利益、解决公共危机的“公共新闻”转型。  相似文献   

6.
赵庆康 《新闻传播》2013,(12):115-116
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详细的报道,它的特性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传递信息。本文主要是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结合在一起,从老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以促进时政新闻的民生化,为老百姓办实事。  相似文献   

7.
伴随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政府职能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行政模式开始更加体现公民本位思想,国家档案局提出了档案工作向服务民生转变的一系列改革策略。近年来,上海、长春、嘉兴、天津等地纷纷开展了民生档案“就地查询,跨馆出证”的档案创新服务,本文对当前民生档案远程服务中馆际联动的开展途径、实现举措、实施成效进行了分析,并做出相关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8.
齐格辉 《新闻前哨》2009,(12):63-65
民生新闻在我国各类新闻媒体中的地位日趋显著,如何进一步深化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避免平庸化、琐碎化、市井化、娱乐化、同质化倾向,是当前提高民生新闻质量的关键。本文从把握好小民生和大民生的关系、多在大民生上下功夫,处理好市民和农民的关系、多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加强人民精神生活的报道,处理好专家视角和平民视角之间的关系、力求让平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等方面,论述了深化民生新闻报道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报把民生新闻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来抓,已是大势所趋。何为民生新闻?我国首次出现“民生”的概念是《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生”,指的是老百姓的生计。后来这一概念扩大到生活、生存、生计、生命等。因此。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其内涵为: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本为取向,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给予关注,其报道代表着老百姓的态度、视野、情怀等。由于党报民生新闻与市场化相伴而来,党报在抓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在认识层面、操作层面上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此,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并跳出这些误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成为我国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传播新潮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理论热点。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4年到2007年10月,各种刊物发表关于民生新闻的研讨文章已近400篇。“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从民生新闻的性质和内容看,它“反映民众生活,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主价值取向等内涵。”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民众呼声的反映,促进了市民对自身权益、公众利益的关注,构建了大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的平台,协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样式,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是记者将收录到的事实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新闻受众的新闻作品,只是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放在“民生”二字上。但是,由于一味追求收视率、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道德缺乏等原因,民生新闻的“民生”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和误读了。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多数涉及民众微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报道方式由俯视向平视转变,叙述方式由教化向故事化转变,满足了普通观众对获取生活中相关信息的渴望与诉求,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一、电视民生新闻如何选题。电视民生新闻成功与否,关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就是要在报道中体现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也即所谓的报道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报道中所涉及的虽然只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小街陋巷里的凡人小事。体现的却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所报道的题材主要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在报道期间所运用的方式也从俯视渐渐向平视加以转变,而叙述的主要方式则由教化逐渐向故事化加以转变,这种转变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现实生活之中一些信息的获知需求,因而这种新闻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对于民生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来说,若想保障民生新闻的报道质量,那么则应重视对于民生新闻的科学选题,并运用良好的采访技巧开展采访工作,确保采访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民生新闻选题及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4.
宋彦春 《新闻传播》2010,(8):102-102
新闻报道应该从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提炼出民生的主题.使关注民生真正成为各媒体选择报道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它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民生新闻重在“民生”,与民众利益相关,围绕民众生活展开新闻事件、现象,有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三峡晚报在落实“三贴近”的过程中,重点从关注民生、贴近人的角度,把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作为关注点和报道重点,以“民生直通车”大型采访活动,作为平台,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还使媒体拥有服务大众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海 《视听界》2014,(4):50-53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张家港广电依靠三个转变实现县级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新闻民生化、节目本地化、报道思辨化,广电新闻宣传从“传声筒”向“连心桥”转变;志愿服务常态化、文化服务特色化、商业服务品牌化,广电职能部门从“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制播数字化、网络优质化、平台现代化,广电事业发展从“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黄志卿 《声屏世界》2011,(10):68-69
当前.民生新闻媒体和民生记者越来越受到官方的关注.然而这种“官”注的背后却五味杂陈。近日有报道称.卫生部拟对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一时间舆论哗然,也足见某些官员关注民生记者到了何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李兰 《东南传播》2010,(8):9-11
民生新闻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生新闻产生的制度环境,从记者对自我身份的想象入手,指出民生新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民生新闻背后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以及媒体对自身定位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民生新闻要实现从"老百姓"话语向"公民"话语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2013,(9):93-94
一、报道视角:民生关怀时政新闻报道的题材往往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新闻价值。具体来说,时政新闻要以民本意识、民众话语和民生内容为报道视角,关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群体等在参与国家生活和国际社会方面的活动,对百姓生活产生具体影响,让“天下事”与“身边事”相融合。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