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建芳 《上海教育》2001,(24):44-4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  相似文献   

2.
课程政策研究是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也有其独特的方法论框架。课程政策是什么、课程政策为什么是其中的基础性问题,它是课程政策的事实分析所应当回答的。但在实际中,它经常被转换成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程政策是“好”的或“理想”的课程政策?也就是说,人们更关心的是课程政策的价值问题,或者说它被落实在课程政策的价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中,往往是根据三级课程管理框架来界定校本课程,进而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它的主要内涵应当是指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于职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问题,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往往基于政策文本做一些循环论证,或者用校本课程开发所产生的可能的积极结果来证明它的合理性。经验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许能在一定限度内证明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型与研究型的小学教师,在课程结构设计中,应该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短缺与素质缺失等教育现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培养适合基础教育新课改需求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小学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   

5.
姜平 《湖南教育》2003,(4):35-35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设置的必修课程,它以活动开展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判断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如何,要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评价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是外在于教与学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  相似文献   

6.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要求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课程领导不是“控制”,而是“引导”;课程领导不是权力“掌控”,而是权利“共享”。立足学校层面,可以从“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三方面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人们普遍为“怎么教”、“谁来教”、“有教材吗”、“实施难吗”、“怎样应对”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难度很大,困惑很多。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做深入分析和澄清,并提出更新课程观念、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和营造社会氛围等有效措施,克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以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创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种种迹象表明,语文教育实践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理论层面上,它的宽度和深度与纠缠了近百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操作层面上,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课程开发工程。在此转变中,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师,理应自觉地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成为语文教育的反思性实践者。舍弃以“理论样式的话语”作为评价标准, 选择从“实践样式的话语”出发来反思教育,这是本文思考语文教育问题的切入点,并试图通过对一个“理想主义的语文教育公式”的分析, 来思考突破课堂中心后的语文实践的丰富涵义;进而,把理论视为对实践的反思,通过反思理论自身的不足,获得它自身疆域的开拓——突破认知心理学和语文知识体系,从社会学、语言学、人文思潮等诸多领域获得它更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学科实践是实现新时代课程育人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课程是结构化的学科体系,为学科设置总体框架。学科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课程育人价值要通过学科实践来实现。学科实践是课程育人的主要实现方式。不同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方式各有侧重。学科知识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探中学”和“用中学”;活动技能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做中学”和“创中学”;教育活动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悟中学”。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策略主要有:凸显学生主体,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紧扣核心素养目标,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打开学生的实践张力;建构“教—学(做)—评一致”的实践育人路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理论课程转变为实践课程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高等院校自动控制、工业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程,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一门跨科学、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技术课程。目前,这门课程在许多高校中作为理论课程讲授,即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可以作为实践课程来开设。一、课程类别转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理论上承接“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离散信号的一些特性、离散控制系统的理…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多年以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一直没有课程标准,没有专业教师,没有现成教学资源包,基层学校、教师面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上什么”和“怎么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要求。很多基层学校、教师试图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但是,所开发的资源具有局限性,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组织活动形式单一,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没有预设教材的学科,有人称它为“没有围墙”的学科。它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所需要实践的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因地制宜设置社会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4.
石华 《成才之路》2010,(9):18-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它既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它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目前离常态实施仍有一定距离。因此,认识问题、政策及管理制度问题、教师素质及评价体系等问题的被提出,目的在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化和课程实施的逐步探索 ,在我国产生了各种术语的“活动课程”,如“活动”、“活动课”、“活动类课程”、“综合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它们之间是如何继承演变的 ,相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我国教育界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此 ,理清“活动课程”在我国的演变历史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活动课程”的本质 ,指导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定量遥感”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以及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全面等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定量遥感”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当前形势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验设计、完善评价机制。由此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定量遥感”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所增强,有利于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面临地位“边缘化”、知识“悬置化”、实施“单一化”等困境。应坚持课程实践的时空观、文化观、审美观与价值观。从“做中学”来解决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起点问题;通过以校为本,拓展途径、创新机制,解决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通过实施课程团队共建制度和改革课程评价,解决教育公平与课程民主的问题。从而彰显当下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跋转向酌以举习者为太。侣导晕习化误弄呈安觋误弄毫闭队冀建酌篡表特务.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课程总是以一种“作为事实的课程”出现.对于数学教育来说,“作为事实的课程”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追求知识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强调知识的抽象性.而“作为实践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历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联系实际等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程问题需要从实践的观点来处理,倡导“作为实践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手笔就是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改国家“一刀切”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足”互为补充。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课和学生自主选择,学分要求不高,更主要是不被计入各种考试,所以这一“足”成了短脚。有人戏称,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新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校本课程是“弱势群体”,那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就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20.
实践课程是一种与学科课程、理论课程相区别的课程类型,它旨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小学实践课程开发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为教师提升课程意识与能力提供新平台。我国中小学实践课程开发中存在轻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门类较单一、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设计、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欠缺等。在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提高对实践课程开发的重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探索实践课程开发的多种模式与技术,推动中小学实践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