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著名学者吴季松博士在《知识经济》一书中,给知识经济定义为:“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中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集约的配置和开发.所以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就尤为重要.智力资源的开发也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形成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时代的呼唤,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在认识上的深化。早在解放初期,邓小平对科学…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试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为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科学(知识)和技术是几千年来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后人继承前人把历史推向前进。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科学技术被推到历史的前台。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作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领袖,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拉开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帷幕;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奠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引向纵深发展。他们从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它以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来世界经济建设的实践为依据,从本质上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第一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在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已将21世纪命名为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通俗简言之,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与当代中华民族的两大理论思维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在西方将其概括为“知识经济”之前,邓小平提出并形成了“第一生产力”理论。江泽民在落实“第一生产力”理论、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是较之“知识经济”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论概括,江泽民创新理论既是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知识经济”合理内核的批判吸收。二同为当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两大理论思维创新,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新时代的特征,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因为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所以,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小平同志这一理论进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周鸿 《教育探索》2002,40(6):7-9
邓小平知识经济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知识经济观的理论基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对知识的经济价值的极力彰显,邓小平减地知识经济价值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和生产力的角度看,真正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知识、信息要素,而应是知识的创新要素,只有新创造的知识才会给经济带来增长,而且这种创新主要是产业意义的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具有理论内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本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简而言之,知识经济即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科技·教育·人才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产力离不开教育的振兴、人才的培养 ,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 ,研究生产力发展问题 ,必须首先弄清科技、教育、人才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新发展。它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依靠科技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建设现代化强国 ,也已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决心和信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事实的具体反映。科学技术作为智能对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 ,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不断创新为灵魂 ,以教育为本源 ,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呈现出十分突出的地位 ,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知识经济需要创造型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 ,而创造型人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型人才 ,才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 ,才能使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是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所讲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新时代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引起人们观念的革新,也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管理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知识社会化等新理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面对经济领域瞬息万变的大趋势,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公务员队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我认为,除了要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等必备的基本素质外,公务员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含义再探王美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显著作用,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那么,科学技术是怎样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呢?一、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已经听到了知识经济悄然来临的脚步声。我们将要迎接的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的意义在我国,自从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应当说,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都有待进一步揭示。不久前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无疑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在理论上论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重要的是首先明确它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意义,而不是作学究式的考据。事实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可能导致完全不同方向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这一马  相似文献   

20.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刻研究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