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609年,开普勒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中宣布:火星沿着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太阳并不在这个椭圆的中心,而是位于它的一个焦点上.他还证明,这一论断也适用于其他行星,地球也不例外.这就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一个椭圆越扁,它的焦点离中心就越远.焦点远离中心的程度可以用"偏心率"来衡量.偏心率越大,椭圆就越扁.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仅为0.0167,火星轨道的偏心率则是0.093.  相似文献   

2.
新闻点击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大冲之时看火星赵世英今年8月29日是火星大冲日,是从地球上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火星的最好时机。火星是地球轨道外的近邻,火星和地球都在轨道上绕太阳运动,两者之间的距离总在变化之中。当然,从地球上观测火星最理想的位置就是两者相距最近的时候如果地球运行在火星和太阳之间,从地球上看去,火星和太阳相差180度,这是火星与地球的距离较近,这种相对位置叫做火星冲日。火星冲日大约每两年又50天发生一次。因为火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其偏心率较大,为0.093。这样一来,火星在轨道上不同的位置,与太…  相似文献   

3.
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看到开普勒的《天体运动轨道的秘密》一书后,非常欣赏开普勒的数学才能,加上自已年事已高,便邀请比他小25岁的开普勒到布拉格天文台来工作。1600年开普勒来到了布拉格,没想到仅仅合作了一年,第谷便不幸去世。 第谷被人们称为“星学之王”,连续二十多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积累了宝贵的观测数据,临终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观测资料交给了开普勒,并希望开普勒完成他所未完成的星表。开普勒想从这些数据中,算出行星运动规律。 在开普勒时代已经发现太阳有六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其中火星轨道形状和圆偏离最大,观测记录算出的结果是一个数值,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4.
正一、题目2014年新课标第I卷第19题: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称为"行星冲日"。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5.
1 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是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的学生和继承人,他根据第谷毕生观测留下的宝贵资料,孜孜不倦地对行星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是根据观测数据总结的;  相似文献   

6.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上有很多物质的运动是循环的。大到天体,小至电子,它们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着。★天体的循环运动在广袤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按照自己的轨道做循环运动。1609年,开普勒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著名的第一定律。第一定律把太阳的位置精确标定在椭圆焦点上,各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  相似文献   

7.
乔永海 《地理教育》2022,(z2):112-113
一、行星的椭圆运动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的,其运行速率也是变化的,近地点速度大,远地点速度小,遵守开普勒定律.可以用GeoGebra制作出模拟行星运动的三维情境课件,如图1所示,行星的运动遵守开普勒定律.该课件还具有交互性,比如,等时间地按动"显示轨迹"按钮,能够显示出单位时间内行星和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 8月 2 7日 ,是 6万年来火星与地球相距最近的时间 .这是全球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观测火星的最好的机会 .以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火星热 .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 ,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转 .每隔一定的时间 ,太阳、地球和火星就会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而且地球与火星相距很近 ,这就是“火星大冲” .今年的大冲是 6万年来罕见的地球与火星最亲密的“接触” .这次它与地球相距约 5 .5× 1 0 7km ,而它离地球最远时约 4× 1 0 8km .下次如此近的最亲密的“接触”要等 2 0 0多年 ,因此全球天文界对此次的火星大冲十分重视 …  相似文献   

9.
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动时发现: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并且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为一常数,即R^3/T^2=GM/4π^2。中学范围内研究天体运动时行星轨道近似看作圆,则R表示轨道半径,T代表公转周期,M为太阳质量,这就是名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该公式同样适用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这时M为地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开普勒定律与太阳系开普勒在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赫观察、收集的精确天文资料里发现,行星的运动遵循着三条定律,即——每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大阳,大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各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像地球、火星和金星那样围绕太阳运转的星体,叫做行星。那么,在太阳系中,总共有多少颗行星呢?按照距太阳的不同距离,依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九大行星。这九大行星是否就构成了整个太阳系呢?其实并非如此。在火星运转轨道同木星的轨道之间,还有一个被称为小行星的行星群在运行着。早先,研究行星排列方法的天文学者们注意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似乎有一个不规则的、排列极为分散的星群,他们猜测那或许是另外一颗行星。于是,为了寻找这颗未知的行星,许多科学家都将观测的目光…  相似文献   

12.
失踪的“大行星”自从16世纪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以来,人们逐渐接受了以太阳为中心的行星运动学说,此后的天文学家们在此框架下开始深入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确定行星的精确运行轨道和位置。早在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关系时,注意到每颗行星和太阳的距离都大约是前一颗的1.3~2.0倍,唯有木星至太阳的距离是火星的3.4倍。信奉“宇宙和谐”的开普勒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对此作过专门的讨论,他的结论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应该有一颗行星存在”。18世纪初,戴维·格雷戈里在他一本著名的《天文学基础》书中提到行…  相似文献   

13.
火星大冲     
(接上期)火星观测史火星是地球轨道外的第一颗大行星,在夜空中,它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亮度变化很大的暗红色星球。自古以来,火星不负其名,以它火一样的神奇,火一样的诱惑,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星者。那么,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地观察、探索火星的呢?在对火星的观测中,除了中国史书的文字记载外,较有系统的观测是从16世纪末期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近20年的肉眼裸视观测开始的。其后开普勒通过第谷留下的资料,创立了著名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17世纪初,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将其最新发明的望远镜瞄向了星空。望远镜延长了天文学家的视线,使许多重大…  相似文献   

14.
乔永海 《物理教师》2002,23(8):43-43
我们知道 ,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 ,太阳处在所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一定律 ) ;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 ,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也就是说 ,离太阳越近 ,行星的速率越大 ,离太阳越远 ,行星的速率越小 .这一宏观运动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 ,曾经见过不少同行制作的类似课件 ,他们主要是用Authorware的“运动图标”模拟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动 ,美中不足的是 ,行星的运动为匀速率运动 ,这样的课件用到课堂中 ,会使学生对这一运动产生错误认识 .本人用Authorware5 .1制作的这一课件…  相似文献   

15.
地球和火星都绕着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形轨道运转,就像是在跑道上"赛跑"的两个运动员.每当地球在"赛跑"中超越火星后,它们就逐渐远离,从地球上看去,火星也就变得越来越暗.当火星远离地球跑到太阳的另一侧时,火星距离地球最远,看上去也最暗.此时从地球上观测,火星和太阳就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时火星淹没在灼眼的阳光中,我们不可能看见它.在这种情况下,火星与太阳将同升同落,这称为火星"合日",或简称"合".  相似文献   

16.
竺彦君 《物理教师》2004,25(2):10-11
开普勒在发现第一定律(轨道定律)和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以后,一直希望再找一个对于太阳系一切行星都适用的普遍定律,以表达“行星距离太阳愈远,运动愈慢”这个显然的事实.最后,经过9年的顽强拼搏,于1619年出版了《世界的和谐》一书,其中详细阐述了这个新发现的定律,并把它称作和谐定律,也就是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比例关系在数学应用中特别重要。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涉及计算的问题,大都可以应用比例关系解决,并使解题过程简洁明快。例析如下:1.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大小之比。由开普勒天体运动定律:轨道半长轴三次方与公转周期平方之比等于常数,有r31T21=r32T22,答案C正确;由圆周运动公式:v=2πrT,有v1=2πr1T1,v2=2πr2T2,v1v2=r1T2r2T1。答…  相似文献   

18.
天体运动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实例,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对此类题作一归纳、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一、行星运行例1(2003年全国卷)据美联社2002年10月7日报道,天文学家在太阳系的9大行星之外,又发现了一颗比地球小得多的新行星,而且还测得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288年.若把它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都看作圆,问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最后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相似文献   

19.
开普勒第三定律又称周期定律,它是描述行星环绕太阳运动快慢的规律.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第一册第103-104页表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及其数学D3表达式R^3/T^2=k,并指出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开普勒常量.但教材没有给出开普勒常量k的值,也没有说明其值决定于什么.本文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知识,分析k值决定于什么因素,并说明开普勒定律常量在天体问题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理论基础把太阳置于宇宙中心,地内行星、地球和地外行星以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日运转,把天球套合在其外围,按行星和地球运动速度差异确定行星和地球绕转过程中在轨道上的相关位置,根据行星运动方向和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清楚定义了东西大距和东西方照。根据行星和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及运动的连续性解释行星的顺逆行和留。按照行星和太阳的角距离解释行星的出没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