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前 《记者摇篮》2009,(4):14-14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的采访提问可以决定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电视新闻采访则更是如此。除了通过提问来搜集新闻素材,还可以让采访对象声情并茂地同期声来阐述事件、说明问题,而有效的提问则是新闻素材搜集和采访对象声情并茂同期声的关键所在。新闻采访中提问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新闻写作素材的搜集,  相似文献   

2.
李扬 《记者摇篮》2015,(1):15-16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新闻人物专访,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采访对象的现状、理想、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的是采访对象独特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道路。新闻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那么,做好新闻人物的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了解人物专访的特点作为记者,要清楚地了解新闻人物专访与其他采访的区别。新闻人物专访是以记言为主,主要是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人物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适当引导、作些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素材必须到现实中寻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新闻采访搜集新闻素材,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却“得来全不费工夫”,机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采访中的机遇,可以理解成能获取高价值新闻的机会,如:采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采访重要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等等,能有这样的机会并将之成功地报道出来,对记者来说是一种幸事,它有时可以让人“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采访中除了记者本身具备的社会阅历、政治、文化水平和写作水平外,思维方式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运用的有下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互相感应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论,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是积极的、双向性的。即记者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新闻事实,同时,采访对象也需要向记者倾诉困惑、反映情况和宣扬主张。 不可否认,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感应,有积极的、符合意愿的;也有消极的、不符合意愿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作过一次采访对象意  相似文献   

7.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8.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展批评,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扶正祛邪的有效手段。作为记者,既要坚持正面宣传,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也要善于向那些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做记者工作的人都知道,正面宣传普遍受到欢迎,被采访对象大都能主动配合,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上是有问必答,一路绿灯。而批评报道呢?恰恰相反,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轻则受到冷遇和阻拦,严重时,记者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近年来,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被殴事件已屡见不鲜。这说明,搞好批评报道,并非易事,为了批评报道这朵带刺…  相似文献   

10.
采访环境,从广义讲,指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以外的一切外部因素,比如现场气氛、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所处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采访过程的记录等。纪实性作品除了新闻事实的真实外,还应当包括采访环境的真实。采访环境的真实有助于衬托出新闻事实的真实,而且影响到  相似文献   

11.
谈如何在采访中把握与调适采访对象的心理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活动,采访不成功,也就写不出好新闻。然而要想取得理想的采访效果,除了采访作风深入,采访技巧娴熟等诸多因素外,采访中能否准确把握住采访对象的心理并灵活调适,也是重要一环。众所周知,记者采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13.
人物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能采写出既精彩又感人的人物通讯来,有典型地选材、有挖掘性地采访、有深度地写作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田文 《记者摇篮》2009,(4):15-15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5.
记者大都注重对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探究,以图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有的记者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分析研究,上升为理论,指导采访实践。但是,却很少注重自己的心理活动,更谈不上分析研究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采访实践,提高采访质量和报道水准。其实记者的全部工作,从明确报道思想,报采访拍摄素材,最后写成稿件、编成新闻片的全过程,无不产生心理活动。记者心理状态的优劣,往往决定采访的成败,决定着新闻作品质量的高低。 所谓探索心理,就是记者力求认识研究某人某事的心理现象。笔者认为,记者的探索心理,至少可从以下三点来认识。 (一)记者要富有深入调查和锲而不舍的心理和精神。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新闻主播的职业要求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新闻主播作为电视传媒的最前沿,不仅要在演播室完成新闻事件的播报,也需要在外出采访的过程中完成现场采访与报道,要想出色的做好一次全面的报道,除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了解,与主播自身的采访能力与技巧是分不开的。新闻采访是获取新闻事实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也是最直接接触新闻当事人的方式。这就需要新闻主播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尊重采访对象,讲求采访人性化,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技能,从而为新闻素材增色添彩。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主播,具备一定采访功力是十分必要并且对节目的成败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心理预设是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或对象提前预设结论的过程,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在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前即对即将采访的人物和事件提前预设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有时它表现为十分确信某人某事,有时则表现为否定。然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会阻碍注意力指向,限制新闻记者对于人物的挖掘、事件的深度解析,最终导致偏颇的新闻报道产生。笔者认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恰恰应该体现在采访过程中,不对报道事件与对象提前进行心理预设、不提前赋予感情和倾向,这样才能客观、真实、不偏颇地报道事实真相。真相只有一个,无限迫近真相的重要原则之一即是不加修饰、不加道德判断等这些个人、集体、社会情感在内。  相似文献   

18.
<正>新闻采访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受访者心理做出预期判断,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对于报道活动的最终成功非常重要。作为新闻活动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受访者是记者在新闻现场或新闻事件追踪报道中所直接面对的信息来源,记者能否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影响最大的,就是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受访者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甚至直接影响采访和报道活动  相似文献   

19.
宋兴明 《今传媒》2006,(12):43-45
准确地认知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调节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状态,运用恰当的态度、方法进行相应的采访。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对于自身、采访对象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和把握,不但符合这个普遍的规律,并且更为重要,因为民生新闻的采访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对其体制保护处于较边缘的状态,因此,深入认识和掌握民生新闻采访中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对民生新闻的采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知(一)记者对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