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3.
丧葬风俗,指丧葬仪礼,民间俗称“办丧事”,是人生过程的最后一项仪礼。 一、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 丧葬风俗是以文化意识为其内在支撑的一套行为方式。有关丧葬的意识制约着丧葬活动的行为,意识观念的变化也制约着习俗的变异和发展。因此,探讨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有助于深入揭示传统丧葬礼俗的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核,从而在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的文化框架中实施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丧葬观即有关死亡、安葬的观念,是与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  相似文献   

4.
张继芸 《考试周刊》2011,(19):37-38
丧葬礼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中西方的丧葬习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基于他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丧葬礼俗为切入视角,分析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江地区日常礼俗主要通过婚姻礼俗、节日礼俗、丧葬礼俗表现。这些日常礼俗呈现出三大特点,即客家礼俗为主导的农耕性、传统落后性与现代性并存、多元性与特色性兼容。特色鲜明的东江日常礼俗又与东江文化密切相关。它不但是传承与发展东江文化的重要媒介,反映东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东江文化变迁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6.
<正>礼俗是指礼仪与习俗,包括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仪习俗。中国的基层社会是由礼俗组织起来的社会,中华文化的模式已经融化在各种礼俗行为和礼俗活动之中。礼俗是中华文化中最稳定不变的形式,也最能体现一个族群的精神与气质。[1]在客家地区,礼俗是保持客家人精神与气质最充分的领地。在传统礼俗祭典,宰牲献醴,极尽奢靡,旌旗  相似文献   

7.
陕西商州的丧葬方言词语真实地记录了农村丧葬习俗的全过程,再现了古朴醇厚的地域文化踪迹。商州农村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丧葬习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联系商州自然地理状况、历史人文背景,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分析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商州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从中原南迁的客家族群,长期保持着坚守中原文化的共同心理特征。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旋律形态学等研究方法,将客家核心区域闽粤赣的客家音乐与中原核心区域河南音乐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后发现,两个区域之间的音乐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其文化关联性的存在是由于客家族群在迁徙中"文化觅母"的传播与族群对"我文化"进行有意识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客家文化的底蕴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基,这可以从客家民系的形成以及诸如方言、礼俗、戏剧等客家文化事象中得到印证。闽西汉剧是清中叶在闽西客家祖地孕育形成的客家人酷爱的地方戏剧,在此,从闽西汉剧的形成、闽西汉剧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以及闽西汉剧演绎客家人的中原情节等方面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回族的丧葬习俗依照《古兰经》的圣示而行,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其丧葬礼俗不仅折射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宗教特征与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银饰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常常作为社会交往、民俗活动中,表达情感、礼俗的一种载体。客家银饰曾是客家人的婚、丧、寿、诞、年、时、节、庆中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物,客家人创造了灿烂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折射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俗中的越、僮之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土著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因此,客家民俗曾受到百越民族及其传人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宗教信仰、节日、杂俗等方面论证,说明:客家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岭南百越文化,曾对南方汉族各民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彝语"雨斗"译为"献祭",即献祭仪式。雨斗仪式是丧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仪式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网络互动关系的建构等意义。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彝族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一书所反映春秋时期礼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吉礼。吉礼为祭祀典礼,包括一年四季的例祭郊、雩、蒸、尝及禳解自然灾异的祭。2.凶礼。凶礼为丧葬制度,有会葬、助丧、殉葬等。3.军礼。军礼为军旅征战之事,有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祭祀与占卜,战后的赏罚情况等。4.宾礼。宾礼是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的外交礼仪和制度。5.嘉礼。嘉礼乃婚嫁之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及媵婚等。另外,文中还简单介绍了春秋时期其它一些相关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官制、城廓规模、告朔等。文章最后简单论述了周礼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礼制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鄂西北丹江口市民俗活跃,其丧葬仪式与音乐较多保留了传统,乐班作为音乐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与仪式的关系密切,主、客乐班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下的地方性互助精神,使仪式及所包含的音乐在相互结合中体现出明显的功能,某些程序体现出楚文化特点,这些都在个案调查与叙述的双窗口视角中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对新亚拥村哈尼族丧礼调查时,发现死者姑妈家庭在仪式中有特殊的角色。结合新近关于妇女的灵魂守望者角色的研究发现,本文记述了当地有关家族女性神的故事传说,分析了其在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姑妈这一家族女性神的信仰,使得女性在其特殊社会角色下,在维护父系家族制度和姻亲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由于客家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对客家廉洁文化形成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先秦义利观作为客家廉洁文化的传统底蕴,为客家廉洁文化的溯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传统义利观对古代君子品格的塑造和民系的群体意识的影响直接对客家廉洁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