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所谓有效提问,在于提问内容有效、提问结果有效、提问实施有效。高中思政课有效提问的实施,有助于凸显教育主体性、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实现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要实现上述价值,教师可构建有效提问的三重向度:创设提问学科大概念,提升学习内容品质;构建提问逻辑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优化提问组织方式,实现学生多维互动。  相似文献   

2.
对优质课例做观察与分析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经验,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4节初中信息技术部级优课为研究样本,从课堂目标、课堂结构、课堂互动、教学评价4个视角分析优课的内容与特征.研究发现:优课课堂目标采用三维表述,但行为主体指向有误,目标可操作性较低;课堂结构采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形式,但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师生课堂互动良好,但有一些学生缺乏主动提问意识;教学评价具有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方法多元化的特征.这启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制定行为主体指向学生的、可观测、可评价的课堂目标;善用小组合作法、提问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提问环境,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意识.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将解决实际问题与高阶思维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的有意义学习."深度学习"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预设与生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构建,同时促进教学过程的师生交流与互动.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运用推拉式提问、拓展性提问、辨析式提问以及反思性提问等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使"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奇思异想,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这个目标,在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引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诱发学生的动态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我市初中英语教研员袁晓玲曾说过:"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英语课堂中实施有效的追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合理有效的"课堂追问"是构建这种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1.英语课堂中追问是对提问的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追问是就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往往在讲解内容后提问,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或者针对学生回答的情  相似文献   

6.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以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同样要进行科学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努力促进有效甚至高效课堂的生成。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劳,而功半。信息技术课堂还存在教师常用"知不知道"、"对不对"、"是不是"这一类简单、应答性的提问多,深问、追问的少,缺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看起来课堂气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交流中不断生成,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教师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和重组教学。笔者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积累了几点方法,归纳出来与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9.
高勇生 《考试周刊》2013,(55):39-40
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方法 ,是教师运用较多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停留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表层,忽视教学中关键的提问话语转化艺术及背后蕴含的思维方式、教师的引导能力、学生对问题的适应性及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在课前深研文本,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参考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才会给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潜心钻研文本,"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10.
生成性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为提问主体。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入手,探讨在地理教学中问题的建构与解决策略:观念的转变是促使问题生成的动力;点拨学生提问技巧、鼓励学生评选问题是激发学生生成问题的教学策略;重视课前预设、融合多种教法、把握解决时机是解决生成问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周立平 《天津教育》2021,(11):65-6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变化,成为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让学引思”的引入,要求教师让渡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思考,而这对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让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简要分析“让学引思”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对“让学引思”的实践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2.
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没有正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个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从根源上调动起大学生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术、趣味、实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以学术为导向、以趣味为助手、以实用为动力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大学生的厌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溶入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用“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启发学生对数学公式、定义的理解与认识;用“数学的普遍性”特征,启发学生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高等数学中的“变换观点”,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习者对编程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传统课程实践环节中的编程练习较为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习者学习编程的兴趣,学习者甚至会对编程学习产生负面的情绪.本研究面向培养计算机编程能力提出一个基于计算机游戏的学习模型,该游戏模型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面向在...  相似文献   

15.
本根据“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论述心智技能在学生能力结构中的关键性作用,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心智技能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创造性应用能力,同时阐述如何用“启发性”教学来实践这一理念。章认为,智力技能作为心智活动方式,对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从而也更好的习得和 灵活运用运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本位”通过“启发性”去实现。但“启发性”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维活动,提高心智技能,从而培养能力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集数据论、工具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大数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了师生的"教"与"学",促使教学范式从"基于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教学内容从"学科知识"进阶"个体智慧";教学方法从"规范讲授"迈入"具身体验";教学评价从"观察判决"转向"证据评估"。"数据驱动"型教学的运行机制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等围绕教学大数据所进行的多边互动。要推进"数据驱动"型教学的实现,教师需坚守"教育性"数据本真、养成"整全性"数据素养、建设"专业性"数据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现状是,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效果欠佳。对此,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进行了"四级递进"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了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等经验与做法。"四级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优秀学生,也积累了培养优秀学生的经验;不但提炼了教学内容,而且破解了教学中的许多难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了教学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体验、反思性学习命题下的高师心理学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具有丰富体验及反思活动的过程.教学要注重课堂内强化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悬念"情境、"问题"情境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20.
如何确保在线直播课程的教学成效,是当下在线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师范生“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遵循学生中心、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和工作成果导向的基本理念,借鉴探究社区模型理论和学习环境设计相关理论,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从学习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两方面展开在线直播课程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参与度,确保在线直播课程的学习成效。文章的研究可为在线直播教学和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