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同时也是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巨大承灾体,一旦遭受灾害影响其损失也是巨大的。在全球化的时代,减灾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技能。本文首先从灾害和城市灾害的概念入手,研究了城市灾害的特征和发生原因,分析了城市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严重危害,然后对当前我国城市减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而为改善我国城市减灾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减灾协会是在联合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国减灾科技活动活跃开展的背景下,由部分专家倡议和几个学会联合发起,于1994年12月8日正式成立的。10多年来,协会一直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切入点,做好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联络国内外防灾、抗灾、救灾力量,提高北京市综合减灾水平。组织和协调在京的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减灾活动;组织对重大灾害隐患和已发生灾害的现场考察,制定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提出建议和咨询,并参加减灾项目的论证、评估和验收;积极开展国内外减灾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推广减灾科技研究新成果。作为综合性科技社团,适应了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了综合协调优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山地灾害易发区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的空间范围高度重叠,长期以来形成的减灾与发展间的疏离和脱节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成为制约2035年山区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障碍。文章在系统梳理山区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基础之上,基于人地协调论思想创新发展易灾山区的“灾—地—人”绿色协同理论,提出综合减灾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剖析了该模式的内外部协同机制、主要协同路径和关键协同技术;系统介绍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红莫镇热水河小流域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协同示范区建设成果;讨论了在全国山区推广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协同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路径。成果可用于指导我国广大山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也有助于提高山区的统筹与治理能力,支撑山区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金磊 《科技通报》1991,7(3):137-140
现代城市系统减灾及保障救助能力的获得绝不能单靠硬技术,还必须有效地启动城市人文、经济、生态、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体系及方法,所以要跟上“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之步伐,必须鼎新城市减灾的传统内容,归纳并探索城市灾害新的风险源及非工程性措施。本文提出了城市综合减灾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尤其强化了防灾文化建设、灾害系统评价模型、规划设计实施细则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京减灾协会成立10多年来,一直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切入点,做好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联络国内外防灾、抗灾、救灾力量,提高北京市综合减灾水平。组织、协调在京的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减灾活动:组织对重大灾害隐患和已发生灾害的现场考察;适时召开灾害及其对策会商和研讨会,为北京市政府及主管部门提供减灾科学论证意见、制定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提出建议和咨询,并参加减灾项目的论证、评估和验收:积极开展国内外减灾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推广减灾科技研究新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的城市防灾减灾手段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灾害发生对城市生命线破坏是致命的。本文分析了目前天津市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引入了群组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并提出了针对天津市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灾害事故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传统的按单灾种设置的减灾组织模式不适应大城市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不符合灾害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本文构建了大城市灾害事故综合管理模式,即改变分兵把口、条块分割的组织框架,建立全市统一的减灾领导机构———城市减灾委员会,同时设置其常设办事机构———城市减灾中心、非常设机构———城市特大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和决策咨询机构———减灾专家小组,以实现大城市灾害事故管理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刊记者王继红)在城市发展中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点。9月7日上午,在由北京地质学会、北京减灾协会承办的"地质安全保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论坛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顾文选非常肯定的认为。他同时建议保证城市灾害的研究经费、改进地下管网、扩大地下空间的利用、强化防灾研究的教育。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在谈到城市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问题时强调.要建立一个综合防灾体系.首先要完  相似文献   

9.
《科协论坛》2005,20(10):26-26
经国务院批准,亚洲减灾大会于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外交部、北京市政府等单位承办,北京减灾协会受委托为大会编制减灾知识展板70块。展板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水利、消防、卫生、气象等方面的:灾害现状、减灾体系建设、预案与法规建设、减灾行动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洪蔚 《科教文汇》2005,(5):54-55
今年年初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防灾减灾方面是我国第一次以综合减灾的视角进行规划.是综合减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第一次结合。《北京城市防灾减灾条例》正在专家组的研究和编写过程中。该条例一旦公布,将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防灾的法规。  相似文献   

11.
韩淑云 《学会》2004,(2):53-53
北京减灾协会专家于 2 0 0 3年 1 2月如期完成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资助“SARS”反思调研项目《北京市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减灾管理法规体系的研究》的调研报告。2 0 0 3年非典突发事件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国家、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建设提出挑战 ,它不仅考验现行法律体系及政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家“十五”计划纳入安全减灾战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磊 《科学学研究》2000,18(2):57-61
本文从对 2 0世纪灾害统计资料出发 ,反思了灾难危害的增加及国际减灾经验 ,指出了我国减灾与管理上存在的差距 ,最后总结出了我国未来及“十五”规划中应关注的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代城市灾害复杂性特点,指出北京城市社区灾害管理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城市灾害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北京城市灾害管理新模式的基本原则,构建一个在社区减灾委员会领导下的社区综合减灾的管理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和日常管理内容进行系统性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世纪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生活,在职业卫生环境保护,在综合减灾防灾等方面,正被社会和公众逐步了解和重视,对保护人民人安全与健康,保障社会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减灾防灾预防文化的传播、实践和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安全文化建设得到国家领导人及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安全文化的历史源流开始,概括介绍中国安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着重从战略高度为21世纪安全少灾的战略提供科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金磊 《科学学研究》1993,11(4):43-47
防灾、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本文从中国频繁的灾情(自然的或人为的)及减灾实践入手,认为要提高减灾的实效并尽快造福于人类,不仅应研究灾害基础科学及其酿灾规律性,更应结合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中国减灾科技产业。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灾害科学地位、加快综合减灾及产业化建设的一系列构想。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现代化给人类提出了一个个新问题,迈向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究竟有何区别?仅仅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迂回复杂的立交桥、雨后春笋般的五星级宾馆及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吗?并非如此。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而其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便是城市灾害问题。专家们认为,若再不投入力量开展城市减灾,现代化城市将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7.
金磊 《科学学研究》1998,16(1):47-50
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环保问题已受关注。但作为人类总体安全大背景下的安全减灾问题并未真正引起重视,鉴于此,本文从制定中国安全减灾21世纪议程的高度出发,全面论述了城市综合减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处理好的六大关系,希望本工作能起些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迫切需要。做好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居民抗灾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社区具体安全情况,对防灾减灾建设提出方案,旨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胡晓东 《内江科技》2009,30(6):73-73
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灾害形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由于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GI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对GIS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行动的深入开展,中国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综合减灾建设是城市迈向21世纪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事实上,城市减灾问题并未受到真正重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不仅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稳定,21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更需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