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珂 《采.写.编》2017,(5):115-116
倡导对普通人的关怀,为电视新闻注入人文精神是一种进步.但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及电视工作者素质的缺失,都造成了电视新闻中人文精神的异化.本文认为应从媒体从业者自身、媒介融合及政策制定等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使人文精神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一些主持人有悖于人文精神的播报事件,一时间关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人文精神的话题不断出现。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电视媒体中人文精神的传达出现缺失或式微的趋势,基于此,探讨构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丁涛 《新闻窗》2006,(4):31-32
电视创作是“形象、理念、感情”三者的统一。电视的特点决定它主要是以画面语言即用“形象”说话的,但说什么话,对谁说,以什么方式说,这里就涉及“理念”和“情感”的问题。对此,在电视界存在声画“两张皮”现象的今天,电视新闻画面的“细节”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要拍出令观众满意的电视新闻作品,使电视纪实语言凸现出“人本化”的新理念,就要突出“细节”描写,这是电视新闻创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思维的更新,电视新闻的理性和感悟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延展.今后的电视新闻将更提倡高尚思想的闪光,人文精神的关怀,平民意识的递增及电视手段的推广.这些集中体现在:  相似文献   

5.
韩奇 《青年记者》2017,(32):75-76
电视凭借自身优势快速发展,电视文化相伴而生.电视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无处不在.但在发展过程中,电视产业化、技术化带来的冲击逐渐变大,电视文化的建设受到挑战.在我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本文对电视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传播进行分析. 电视文化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兴起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即尊重人、尊重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中国,目前可以考究的“人文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东西方人文精神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具有了各自的特色,“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是最核心的诉求;而中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把矛头指向世俗化,其核心是从人间走向天国,排斥世俗性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来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  相似文献   

6.
刘忠平 《传媒》2018,(1):64-65
在大众传播时代,电视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发展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媒体.虽然近年来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渠道失灵的困境,其影响力也大不如以前,但普通观众获取权威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媒体.因而,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想赢得市场、争夺受众,就需要制作更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编辑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水平,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又快又好地完成每天的新闻编辑工作,严格遵循电视传播的内在规律,把前期的组织策划和后期的加工制作完美统筹起来,使电视节目在播出后获得良好的收视和及时的反馈.  相似文献   

7.
陆娜 《记者摇篮》2009,(2):44-44
众所周知,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报道是现场报道,最喜欢的电视评论是现场述评。现场述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新闻评论与电视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独特的电视报道体裁。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又不同于“报刊体”评论,同时还有异于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其它诸多样式,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前编后语等。正是这些“不同”和“有异”,形成了它自身的个性,又正是它自身的个性,使之日趋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曾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股热浪.但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却视之为收视率的重要砝码,致使电视民生新闻发生流变,与民生定位背道而驰,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现象.如何寻求转型和升级,重新确立传播定位,构建公共新闻理念等是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电视新闻业变革为例,探析新型传播生态与...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新闻宣传中以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篇幅围绕某一专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连续报道者被称为电视系列报道,或电视连续报道。电视系列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重点报道、典型报道、或者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电视系列报道以其立意新、开掘深、容量大和连续性而形成舆论强势和宣传力度,从而给人们心灵以震撼,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邹霞 《声屏世界》2006,(7):28-28
头条在电视新闻编排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应把握以下原则: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是电视台的旗帜与喉舌 ,表明电视台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电视评论性节目是电视指导群众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当前各级电视台越来越重视评论性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和电视新闻评论互相配合 ,已成为电视传播媒介引导社会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化是电视新闻评论有别于报纸、广播评论的特征。我国电视新闻刚刚起步时 ,电视评论只有“编者的话”、“编后语”等小言论 ,都是播音员口播 ,缺乏电视特色 ,也缺乏评论的深度。因为电视新闻长于报道具体的、可视的、动态的、现在的、进行中的 ,事件性的事实 ,而短于…  相似文献   

12.
郭晔 《编辑之友》2006,(3):68-69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在电视中的运用.早在电视出现以前,新闻评论就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成为报纸、广播表明自己观点、立场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报纸和广播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可谓是个"小弟弟",直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电视才开始把新闻评论列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播出量日渐增多.但与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评论的力度还是频次,与目前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评论工作已成为当前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电视中的新闻评论一直是在宣读报纸评论,以致此现象被戏称为报纸评论的“电视版”,真正体现电视传播特点的评论没有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电视新闻评论。电视研究者或以为电视受声像传播特点的制约,难以表现以抽象说理为特征的新闻评论,但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的探索证明了上述论断乃是一个偏见。1994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评  相似文献   

14.
牟洪斌  李正 《新闻窗》2008,(4):80-81
电视编辑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称之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灵魂”,也有人形象地比喻为节目加工的“厨师”。电视编排技巧就好比厨师烹饪,除了用心,还需要掌握技巧,否则很难做出一道好菜。而电视编排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笔者作为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编辑,对这一点体会尤深。  相似文献   

15.
张洪波 《青年记者》2006,(22):56-58
新的世纪,电视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中国电视新闻的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必然的变革,处于中国电视发展大环境中的地方电视新闻传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令人关注。“新闻立台”、“电视新闻本地化”,虽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但是在历经了国外媒体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是整个电视节目的支撑点的话,那么电视画面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支撑和理性力量。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以画面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电视和以言论思辩为主的评论是很难结合在一起的,但早在80年代末,电视工作者就开  相似文献   

17.
罗秋实 《记者摇篮》2001,(10):47-47
电视新闻是可视的,这就决定了“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电视新闻可以暂时没有解说词和音响,但绝对不能没有“画面”。电视画面通常也叫做“镜头”。镜头可以分为“长镜头”和“短镜头”。如果一个镜头的时间长度在4秒钟以内,即为“短镜头”,超过4秒钟即为“长镜头”。在电视摄像技巧中,推、拉、摇、移镜头大部分都是长镜头。电视新闻有时问较长、传达信息较多的通讯和评论.也有追求短、平、快的消息新闻。本文所论述的长镜头的运用只限于消息新闻。  相似文献   

18.
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失去往日强劲增长的趋势,随着第四媒体的网络和第五媒体的手机的快速发展,电视媒介曾经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的挑战.特别是电视作为传播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政理念的重要媒介,正受到冲击,其原有的巨大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如何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电视媒介和相关宣传管理部门所应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琴 《青年记者》2016,(14):48-4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以革命性的力量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生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重要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在新媒体语境下也难逃重重困境合围的命运.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 1.受众层面:受众信息获取习惯转变和分流转移之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覆盖性渗透,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人们开始热衷于使用新闻客户端,热衷于从社交平台上获取新闻.第二,随着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高速供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信息速食心态”,人们逐渐对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报道失去了耐心,这不利于深度报道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辉 《新闻知识》2006,(10):59-60
电视新闻经历了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过程,无非是将原来冷冰冰的播音员变得更亲切了,电视新闻走过了“英雄垄断”的时代,老百姓自己一不留神就成了新闻人物,可见电视新闻是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了。一、电视新闻需要人文精神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消息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荧屏上所有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任务的各种新闻节目总称,它既包含消息类新闻也包括专题类、言论类新闻。本文论述的新闻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