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刘卓 《新闻窗》2009,(1):71-72
近年来,电视荧屏刮起一阵“情感谈话”旋风。湖南卫视《真情》,江苏卫视《人间》,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情感谈话类节目相继开办,私人领域特别是私人情感生活内容频繁在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上被表现,被消费,广大电视观众也对这一类节目表现出极大的欢迎,观赏热情经久不衰,俨然一副“供求两旺”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3.
论"私人话语"适当回归私人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中的私人话语是指作为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中出现的私人领域的话语实践。作为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中私人话语兴盛 ,在西方已是明显的事实。据专家对美国主要媒体二十年的新闻报道的分析 ,“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正在逐步转向生活方式、著名人物、娱乐休闲和名人犯罪 ,而离开政治和国际背景。”① 我国自 90年代初报刊大战中周末报、星期刊出现以来 ,印刷媒介中的私人话语也日渐增多 ,另外电子媒介如午夜热线、心灵之约之类的广播节目中 ,时下时兴的电视谈话节目中 ,私人话语也频频出台。这个问题很值得媒介研究者的重视 ,生活在全球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代中国语境出发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兴起的历史分析做了再思考。论文分析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构成中的历史现象,媒介与私人性的关系是理解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重要路径。这体现在:媒介是私人从私人领域中进入公共交往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在国家一社会相分离和独立的体制下,独立的私人能够在这一平台上,通过自由、公开、平等的理性讨论获得自身主体性,从而形成公众、公共舆论也即公共领域。论文就此指出,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此视角理解并实践"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问题,将为媒介与民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革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由中国古代漫长的诗歌、文学实践发展而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逐渐扩散至影视领域,如今在电视剧作品中承担着特殊的叙事功能.本文将梳理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叙事意象,通过具体分析"和氏璧"意象、"华服"意象和"家"的意象揭示意象叙事在《芈月传》中的特殊审美功能,以及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视荧屏刮起一阵“情感谈话”旋风。湖南卫视《真情》,江苏卫视《人间》,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情感谈话类节自相继开办,私人领域特别是私人情感生活内容频繁在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上被表现,被消费,广大电视观众也对这一类节目表现出极大的欢迎,观赏热情经久不衰,俨然一副“供求两旺”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7.
去年6月,北京电视台开创了一个《18分钟经济·社会》栏目。这在中国电视界是个首创。每当收看这个栏目的时候,就像家里多开了一扇通向社会生活的窗户,并且吹入了清新的空气。电视进入家庭,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远隔万里的图像和声音信息。人们称之为“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一些先进国家的有识之士,通过“公共电视”对国民进行科技、文化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培养和造就出有用的人才,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自电视剧《渴望》播出后,一些电视台为追求“轰动效应”而重视电视剧(尤其是长得惊人的系列片)的播放,以此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和“知名  相似文献   

8.
张静 《新闻前哨》2023,(6):41-43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帮助观众回顾历史、唤醒记忆的年度大剧。本文从记忆理论出发,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基础,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家国叙事特征,并解读了该剧如何通过平凡的故事内容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记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观察发现,该剧立足于“民间视角”,聚焦人物命运和家庭变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到:“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他和私人领域之间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①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作为与私人相对的一种理想的交往场所的公共领域的一些核心要素:公共性的参与主体是作为自由独立之私人的公众,它的载体是作为提供自由沟通平台的各个时期的传媒,它的运行内容是作为公共意见的社会舆论.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监督权力是其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实际上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对公共事务自由、公开地发表意见.①而在这个领域内开展的“普遍主义的、无私人差别性”的交往关系,②即为公共交往.本文主要从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的言论,来看梁启超与康有为、严复、黄遵宪、孙中山的公共交往对其言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继芳 《今传媒》2023,(2):96-99
电视剧《人世间》以家庭为核心主线逐层铺展多序列的叙事单位,依循人情社会所涵盖的情感逻辑和伦理思维来塑造人物关系、营构戏剧冲突,将中国社会人情形态转喻为伦理叙事的骨骼肌理,高度提炼了老百姓现实中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思维习惯。本文基于《人世间》所呈现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人情伦理形态与戏剧性情节的缝合方式,浅析该剧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淏清 《东南传播》2010,(1):104-106
近几年来,讲述平凡人家日常生活故事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类电视剧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特点:一是在主题设置上较为集中,表现在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呼唤以及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的冲撞对接等方面;二是在人物的塑造上以平凡普通的大众人物为主;三是在情节上注重从普通百姓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中进行构建。《金婚》、《王贵与安娜》、《咱爸咱妈六十年》就突出体现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这些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红高粱》相比较于三十年前的电影《红高粱》,在叙事策略上,如叙事人称、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场景和叙事语言,都有很大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文本呼唤、不同的媒介特性决定了不一样的视角,商业元素的考量也直接影响叙事情节的设置。但既然同为《红高粱》,两者在经典桥段、高粱的象征意味和红的意象上是相同的。电视剧《红高粱》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电子影像作为人类对光影关系持续探索的最大规模实践,体现了人类寻找特定事物可见性的努力,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叙事获得高可见性的理想媒介。其在色彩选择、秩序整合等共同体审美形态中,以象征生产、空间生产表述了共同体记忆,进而通过情动体验、互动仪式激发为共同体情感,最终聚合为人们的共同体认同。共同体叙事的可见性得以凸显并生成可见的共同体,这是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论断的进一步延伸。共同体叙事对城市电子影像的征用,是对大众注意力在公共空间的重新分配,使其成为露天电影之后,又一种在公共空间大规模组织集体观看的影像媒介。  相似文献   

15.
吴颖 《新闻世界》2012,(3):36-37
近年来,电视情感节目在荧屏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私人情感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的风行,凸显的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危机,即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不恰当地将私人领域放入公共领域。本文以电视情感节目为切入点,探讨在当今社会媒介环境下公、私领域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传媒的影响,并阐述如何正确发挥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话语权在实时互动的新媒体环境中跨越式发展.新闻媒体的权利也进一步增强,它们不仅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共领域大众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也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私人空间.当“媒介权利”正向“媒介权力”演变着的时候,新闻媒体对话语权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郭德纲事件为例,试从传播技术、媒介权利、媒介伦理和传播特点等方面,分析和说明新闻媒体对话语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台是靠本土新闻和电视剧起家的,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当年,城市台在绝大多数家庭的电视机上被设定为“第一频道”,曾经万人空巷的《渴望》、《刑警本色》、《过把瘾》以及引进剧《血疑》、《坎坷》等无一不是在城市台播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体的迅速发展,观众对电视剧的青睐早巳不再为城市台所独享。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要义在于,创作者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之间建构一种“相关性”,使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的影像体验。《亮剑》、《任长霞》等主旋律电视剧为意识形态世俗化开辟了路径:人物形象塑造的平民化,意识形态叙事的当下化。而《红粉》则从题材的把握入手,围绕“改造”这一意识形态母题,沿两条线索展开叙事,渲染出一个关于“爱”的动人故事。显然,在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路径选择上,《红粉》为以后的电视剧创作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赵亿 《青年记者》2013,(11):26-27
媒介公共性身份的二重建构:从公共领域的桥梁到与公共领域的融合1962年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将公共性原则作为其理想架构的价值内核。"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①哈贝马斯将"普遍的公开与开放、理性批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一北京电视台的《四世同堂》、《渴望》,是道地的“京派”电视剧;上海电视台的《上海的早晨》、《十六岁花季》,是道地的“海派”电视剧;天津电视台的《龙嘴大铜壶》、《乔迁》,是道地的“津派”电视剧;广东电视台的《商界》、《公关小姐》,是道地的“岭南派”电视剧;辽宁电视台的《雪野》、《篱笆·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