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藤野先生>的文章很多,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凑个热闹. 某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可我们细读文本之后,发现鲁迅写前五段是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2.
张春勇 《文教资料》2009,(25):14-16
<藤野先生>不是一篇纯粹的感谢师恩的文章,它的思想感情深沉而复杂;<藤野先生>也不是泛泛而谈的爱国主义作品,他的爱国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深刻批判国民庸俗、愚弱、麻木的精神面貌,表达自己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精神病苦的决心.通过深入研究鲁迅的创作动机.认为<藤野先生>的主题应该是歌颂藤野先生的人格美,实践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3.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谈到藤野先生为他修改的讲义的下落时说:"不幸十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鲁迅所说的迁居是指1919年回绍兴卖掉祖居,接全家迁往北京一事.不过,据鲁迅博物馆资料室负责人杨燕丽介绍(文章题目为<关于"医学笔记">,见<鲁迅研究月刊>1997.1),这些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并没有丢失,而是完好无损地保存于鲁迅博物馆中.1994年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专家确认组鉴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自己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由此可以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这是我教<藤野先生>一文的第二课时. 我说:"今天,请一个同学上来就我们学习的<藤野先生>一文在黑板上出一道题,让下面的同学作答.大家准备一下."说完,我扫视了一遍教室,目光在戴飞燕同学身上落定,便点将要她上来出题目给同学们作答.小戴有点腼腆地走出来,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题目:"作者这样写第一部分的意图是什么?"写完对着我笑笑,回到座位上.同学们看着题目开始思考.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练习题:"这样"指代什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把这一答案一字不漏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前不久遇到好几套试卷,都考了此题,均采用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现行课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一课中,有"寓居""寓里"二词,均表示住的地方.可是,鲁迅为什么用词不同?具体含义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鲁迅以回忆的笔触记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衣着简朴、不修边幅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有着善良的性情和崇高的人格,又因为关心学生灵魂而被认定为"伟大"。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两条线索,即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明线)和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暗线).围绕这两条线索的探讨一直没有停过,不过对这两条线索的研讨或者说是争论,历来都集中在这两条线索哪一条是主线哪一条是辅线这一问题上,而对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探索却显得不够.  相似文献   

11.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  相似文献   

13.
我的《读<藤野先生>》(发表于《语文教学参考》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一文,浙江师院陈祖楠、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刘善良等同志谈了一些意见(同刊初中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现把这些意见归纳几条,也谈点意见。一、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这是历来有争议的问题,总起来说,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另一种则认为主要是抒发爱国主义感情的。我的意见是前者,因为事实上作者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藤野这个人物的,文章的题目也表达了这一点。如果把我这个意见打个比喻,便是:《藤野先生》是一株树,藤野这个人物就好比树的主干,其它的——如陈祖楠所列举的许多,这里不赘述——都是树枝和树叶。我有一个笨拙的设想,如果我们对小学生讲述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问他们: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一文写的是不是藤野先生,有人认为作者所写的不是藤野先生或者不完全是藤野先生。然《藤野先生》一文写的是藤野先生,这一观点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即堂作文,就是在课堂上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课文是学生写作之本,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进行即堂作文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策略如下:一、明确写作要求,让学生胸中有丘壑今年我担任初二的语文教学,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和茨威格的《托  相似文献   

16.
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开篇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进行解读分析,指出其在文中产生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在结构上,它起到了引起悬念,衔前接后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了强化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它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思,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17.
<正>9月5日下午,到诸冯学校视导。听取了荀雨、孙赛男两位青年语文教师的汇报课,第一节是《藤野先生》,第二节是《春》,课后组织了座谈交流。两位青年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内容包括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及预期目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荀雨老师反思:《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19.
《藤野先生》是一篇感情深沉的记叙散文。记叙的重点是藤野先生对作者——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结识——相处——惜别——怀念”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而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至五自然段记叙的却是鲁迅结识藤野先生之前的一些事情,似乎与文章的主题不大相关。我们平素辅导学生作文时,经常辨到要围绕中心选材,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开头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呢? 一、本文主要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文章开头(一至三自然段)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  相似文献   

20.
温暖的相遇     
<正>【作文题目】蜜蜂与花朵相遇,感受到的是甜蜜;云与风相遇,感受得到的是飘逸;阿累和鲁迅相遇,感受到的是父亲般的温暖;鲁迅和藤野先生相遇,感受到的是异国师生情的温暖,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令你感受到温暖的人、事。请同学们以"温暖的相遇"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