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革命时期,民盟坚持反帝爱国立场,在抗战阶段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在对美国的态度上经历了从崇美、亲美到反美的变化。民盟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其外交政策紧跟历史潮流而不断发展进步,起到了配合和支持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2.
核心提示:在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在2006年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中国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这四大领域取得了全面进展。  相似文献   

3.
和平发展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在新世纪初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它既是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主要的战略途径包括:加快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强睦邻友好,促进区域合作;建立中轰战略合作关系;坚持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加强软实力建设;等等。D820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宪法、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致力于开拓新的局面.和平共处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70年代初,与美国关系正常化,获得外交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外交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政策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5.
布莱尔主义第三务道路理论中既有传统性的一面,又有创新性的一面。其传统性表现为坚持多元化和实用主义、淡化意识形态、强调与美欧的传统关系;而其创新性则表现在政治、经济、外交三个层面。其传统性和创新性所固有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又从政治哲学、意识形态、政党性质和具体政策四个角度构建了布莱尔主义第三务道路理论的交融性。  相似文献   

6.
职业外交家陆徵祥是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他在任上对外交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革除衙门旧习;二、拟定新的外交部组织法;三、改驻外使领馆为专为机构;四、调整外交部与驻外使领馆的关系;五、培植外交人才等。这些改革卓有成效,首先是使外交部成为完全现代化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陆改革的成功,既是其能力使然,也与袁世凯的大力支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阐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提出、深化并逐步完善的过程,指出其基本内容有坚持独特自主,自力更生的抗日外交、坚决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争取外援,大力发展国际合作、建立和发展国际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积极开展民间外交、维护国际和平;抗战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争取获得真正独立平等的国际地位的强烈意愿与决心,是毛泽东剖析近代中国殖民化过程总结其教训的结果,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当时我党的外交工作以及制定建国后我党外交政策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心不良提高美台关系最近,美国政府断然决定提高美台关系,在我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下,美国政府同时又宣布美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表面上看,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实际上美国坚持的却是两个中国──政治加经济的中国和经济的"中国"(编者注:也有...  相似文献   

9.
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看中国外交的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始于1996年下半年。究其原因,除美国自身利益的需要外,中国外交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有所克制;人权问题上的求同存异;香港问题上的较为现实的态度;经贸摩擦中的取消制裁;中美关系重要性上的重新认识,无不展示中国外交的成功之所在。可以预言,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步伐将更加成熟、稳健  相似文献   

10.
主题内容认知。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及对外关系,与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经济实力、统治者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形势息息相关。“弱国无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外交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而新中国的外交史则是一部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不断走向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政治主张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的外交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由于坚持了这些原则和主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内外战略的调整,中国外交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坚持并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政治主张,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击中了旧秩序的要害,体现…  相似文献   

12.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支,这一战略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1989年以后的困境.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际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之后,针对有人质疑这一战略方针是否还适应当前形势和中国的国家利益,笔者从该战略的提出和意义、中国的国际定位观、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外交战略等角度进行论述:在当今时代,中国在处理对外意识形态问题,处理大国关系问题、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时,仍应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3.
“和平崛起”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态度和决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的发展方式,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纲领。随着中国外交思想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基本精神就是将政治外交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外交。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的外交策略:第一,积极参与促进和平与发展;第二,强化公共形象,肩负大国责任;第三,加强和改善各大国的关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17~18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18世纪中国与英国、俄国、荷兰、葡萄牙、基督教和罗马教皇、亚洲邻国都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对任何外国进行侵略扩张;抗击任何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律原则;和世界各国建立柔远睦邻的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在当时的世界上独放异彩。与对外侵略扩张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外交比较,中国外交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倡导并奉行了非意识形态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指导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取得了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并首次适用于处理中国和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50年代中期起至6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成功地运用于发展中国同亚非拉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指导中国与民族主义国家关系取得了成功。中苏分裂后,原来主要针对新兴民族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摒弃,而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指导的“革命外交”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背景材料】核心提示:在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在2006年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中国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这四大领域取得了全面进展。  相似文献   

17.
出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在国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周恩来在中美关系冰冻的年代依然坚持了对美和平外交工作,同美国保持了十多年的官方对话关系,努力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了解,为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也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我国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是同周恩来的名字分不开的。本文以周恩来对苏、法、美、日等国家外交工作的成功实践,阐明其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周恩来完全改写了旧中国100多年的外交屈辱史。  相似文献   

19.
多边主义在中国外交的兴起 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中国的外交更强调双边主义,注重通过外交谈判和交往的手段实现国家利益。即使是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内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国也一直坚持奉行双边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重新界定其国际地位,调整外交战略,对美外交出现新思维。鉴于俄美实力不等的事实.基于立足国内发展的主导思想、融入国际体系的目的、复兴大国地位的战略需求,俄罗斯都需要对俄美关系有新认识。由此,俄罗斯对发展俄美关系的战略设想及行为准则出现重大转变,务实及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普京对美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