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被台湾文坛称为“坛主”的梁实秋,是台湾最负盛名的散文作家、翻译家。梁实秋本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八,即“腊八”)生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国留学,研究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在三十年代曾经与鲁迅论战,最初是从文学的翻译问题见解不同而引起,后来涉及政治。鲁迅指斥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批评了梁实秋。1949年6月梁实秋赴台湾,多年在台湾担任教授。他的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风靡海峡两岸,颇负盛誉。他以37年时间独立翻译了《莎  相似文献   

2.
台湾“梁实秋文学奖”创办于1988年。创设该奖的目的是为纪念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对散文及翻译的贡献,鼓励散文创作,发掘翻译人才。该奖每年进行一次。 梁实秋文学奖分散文奖和翻译奖两大类。散文创作类以“难忘的一次旅程”为范围,题目由作者自定。翻译类则需翻译诗和散文各一篇,文种为英译  相似文献   

3.
1940年1月,梁实秋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了“华北慰劳视察团”.该团由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郑州、宜昌等地,访问了7个集团军司令部.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但毛泽东致电参政会,“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前来访问延安,甚表欢迎,惟该团有青年党之余家菊及拥汪主和在参政会与共产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之梁实秋,本处不表欢迎.如果必欲前来,当飨以本地特产之高梁酒与小米饭”,公开表示对慰问团中余家菊、梁实秋两人不予欢迎,该团遂取消延安之行.此事使梁实秋甚为尴尬,一时成为议论中心.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高旭东著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梁实秋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具有一定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是颇为熟悉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是和鲁迅所批判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联系在一起的。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5.
友好曾在我面前对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啧啧称羡,在他看来,梁氏文章真是美奂美仑,叹为观止了!我拜读之后,也很有些“一得之愚”,不妨写出来求诸同好。《雅舍小品》34篇是梁先生1939年至1947年所写杂感的结集,持平而论,文字是没得说的。作者自称:“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看似不经意得来,但毕竟是中西文俱佳的大手笔,驾驶文字的手段着实令人击节,而对于世风人情又独具慧眼,薄薄一本小册子,可圈可点的文字委实不少,难怪友好膺服,要广为揄扬了。诚然,梁实秋写情写景都来得,试摘《雅舍》一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于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外语系,校长为五四时期的小说家杨振声,系主任为梁实秋,后又转入闻一多为主任的中文系。他热衷于新诗创作,由于课后在宿舍“苦吟”而为同学不能谅解,于是经常到莱芜二路一家亲戚家去住。其居室无窗,原为仆人所住,他遂题为“无窗室”。在这里他创作  相似文献   

7.
甄西 《出版参考》2010,(5):41-41
1987年末,北京文艺界要为梁实秋开一个追思会,梁实秋的续弦韩菁清和大女儿梁文茜一起去探望冰心。梁文茜请冰心为梁实秋写一篇文章,冰心答应下来,并说,当年,实秋听到谣传我和文藻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的消息,在台湾曾为我写过祭文,没想到今天我为他写祭文!  相似文献   

8.
1932年,宋春舫在青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图书专业图书馆,它就是褐木庐戏剧图书馆。宋春舫是“五四”以后的戏剧家,他从事话剧创作和戏剧研究,曾出版《宋春舫剧论》等著作。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9.
编辑人员要有政策观念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笔者认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由于其自身工作性质所决定,尤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作者平时不注意政治学习,政策水平较低,那就难免不在书稿当中有所体现;假如编辑人员再缺乏政策观念,审稿时就会使某些不恰当或错误的提法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过去,从而使图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政治损失。下面不妨就笔者审稿当中遇到的几个实例,来看看编辑人员掌握政策的重要性。在一本中学语文知识读物中,编者选入鲁迅先生1930年写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分析此文时,编者挖苦和讽刺了三十年代的作家梁实秋先生。笔者以为,当时梁实秋先生发表了《答鲁迅先生》一文,暗射鲁迅先生领过共产党的津贴,鲁迅先生在上述文章中对梁实秋无情地予以抨击。这是完全必要的,在讲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1966年8月,以“破四旧”为名,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被拆毁,之后在原址上修建了全国第一座毛泽东塑像,从而引发了各地争相修建毛泽东塑像的热潮. “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梁实秋曾经这样描述它早年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赝画了一幅梅花,顺手题了一首七绝:“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相传梁实秋年轻时画过一幅梅花图赠友人,并在画的一角题写了李方赝的这首梅花诗。无独有偶,丰子恺亦曾画过一幅赏梅图,李诗中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两句赫然出现在画面之上。可见李的诗句对后人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2.
议论性散文即杂文,它具有时评性、辩驳性和形象的特点。鲁迅的《文学和出汗》是议论性散文,它显示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艺术,反映了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评论及时,开门亮“靶”。一九二七年前后数年间,新月社的文艺批评家梁实秋,曾以资产阶级人性论,疯狂反对普罗革命文学。他先抛出《卢梭论女子教育》抹煞人的阶级性,而后又在《文学批评辨》等一系列文章中,大谈“普遍的人性是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瞬间     
用菜刀去救国救民 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梁实秋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后来的成就也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有人说,当我们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瞿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去台湾时,专程参观了梁实秋故居.梁实秋故居位于台北大安区云和街11号,在台湾师范大学隔壁,是一座安静的院落.院内,是当年梁实秋的夫人手植的面包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虽然我是中文系出身,对梁实秋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但真正吸引我去的,并非他的文坛盏名,而是其自由之名.所谓自由之名,源自梁实秋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罗隆基论》,一篇是《论思想统一》. 上世纪40年代,当罗隆基被身边早年的朋友非议时,梁实秋曾仗义出手,写下《罗隆基论》(《世纪评论》第2卷1 5期).在客观评价罗隆基的同时,他也阐明自己对言论的立场和原则:“各人的意见可以互相批评.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在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减少,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却第一次入选了大陆高中语文教材。梁实秋与鲁迅都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文艺观点不同,两名文坛大将当年有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笔战,两人也因此结仇,成为了一生的宿敌。现在两人却在同一套语文教材里现身,而且出现的时机正是鲁迅作品日益减少的时候。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话说“老三篇”“老三篇”这个词出现很早了。我是直到1965年参加“四清”才听说的,才知道“老三篇”有那么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部地名词典是中国地名委员会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1981年起我常参加一些地名工作会议和词典工作会议。正是在“老三篇”的地位拨乱反正三数年以后,我重又在这些会议上听到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老三篇”。原来,这里所谓的“老三篇”和原意不同,是指的“人”、“财”、“物”。中国地名委员会在1977年成立后,是国务院的一个部际协调机构,委员会由有关部委负责人组成,是非常设机构,只有其办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后,中国翻译界在介绍国外作品的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路线和方法的对立,并进而引发了对于翻译理论的第一次大讨论。其中以鲁迅和梁实秋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方法的论战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18.
“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梁实秋曾经这样描述它早年的风貌。“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以清朝的皇家园林为基址,原为康熙皇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一部分,后被拨做游美肄业馆,即清华学堂。修建校舍时,“乃先支银七千一百七十二两,筑围墙六百五十二丈”。  相似文献   

19.
书香     
《陕西档案》2014,(2):57-57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作者:叶开编著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本书是第一册。本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梁实秋、莫言、王小波等众多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0.
当前改革所遇到的困难,大家都认为是经济过热所致。这就说明,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改革形势的论断,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为贯彻治理整顿方针,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40年来,出现在我国的经济“过热症”,几乎成了周期性发作的老病。早在1956年就出现了所谓“马鞍型”,表明1955和1957两度出现经济过热,接着1958又掀起了“大跃进”热潮。由于每次过热都是通过新闻媒介才广为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