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因从头到脚穿戴一袭黑色服饰而得名,在饮食起居、服饰装束、山歌舞蹈、礼仪节日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人类学家称为壮族的"活化石"。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有人口约20万,其中约有5万黑衣壮,主要分布于大石山区。"黑枪舞"和"陀螺"是黑衣壮集民族性、原创性、健身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黑衣壮民族  相似文献   

2.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既有着一定的壮族文化共同性,又有自己的特性;“黑衣壮”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这个民族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历史.以审美人类学视角可审视和研究这个民族的风格特色,考察文化背后的意义.黑衣壮人的文化行为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形式,可体现其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语境下黑衣壮族群文化发展及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全球化"现象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对包括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影响。黑衣壮族群作为壮族的一支,地处偏远,但依然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黑衣壮文化在现代社会及全球化趋势中发生了深刻改变,其文化认同也因此出现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黑衣壮是居住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的壮族族群之一,黑衣壮舞蹈作为壮族舞蹈的典型,是壮族歌舞中保存古老原始形态较好的形式。文章旨在通过对广西黑衣壮舞蹈的挖掘与梳理,提出进一步保存和继承黑衣壮舞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黑衣壮服饰是黑衣壮族群的文化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里出现了衰落与蜕变的趋势。通过对黑衣壮服饰的实地调查,研究黑衣壮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分析影响其传承的因素,探索在现代语境下民族优秀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相对独立的社会时空,使广西黑衣壮的服饰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它不仅塑造着黑衣壮服饰的文化精神,也规范着他们服饰的构成特征。他们崇尚黑色,从头到脚一身黑,而且服装款式、图案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反映了黑衣壮的审美意识,让世人体会到古朴的文化基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那坡黑衣壮服饰的解读,以期理解黑衣壮文化的本真世界,更为理性地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广西崇左壮族传统饮食风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饮食活动是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较少对某一特定地区壮民族传统饮食的研究。本文以广西崇左壮族为对象,从传统饮食风情这一角度对崇左壮族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崇左壮族传统饮食分说和崇左壮族传统饮食文化两部分。试图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壮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传统的黑衣壮化受到了现代明的严重冲击,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改变,许多传统化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如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进行开发,成为了黑衣壮人、研究、政府以及商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黑衣壮化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建构上,研究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化需要在活的历史潮流中取得发展。传统化的内涵是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任何脱离传统的化发展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有长久生命力。因此,黑衣壮化须以开发为途径,以保护为目的,以培养黑衣壮本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为根本,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每一地域的民族艺术都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黑衣壮服饰也不例外,它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黑衣壮的生态环境。借助文艺生态学的理论,探讨了黑衣壮服饰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研了黑衣壮服饰得以产生、传承、发展之根源。  相似文献   

10.
黑衣壮的艺术、化习俗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黑衣壮地区仍然处于自然经济阶段,艰苦的现实生活使黑衣壮人民更加依赖于族群共同体。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黑衣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如积极维护共同体的利益、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等。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和化习俗上。黑衣壮的舞蹈和山歌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黑衣壮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学与美学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层整合,其基本理论内涵是化体系中的规则与禁忌在现实生活中活化为各种具体形态。弄屯黑衣壮审美制度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现实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该社区族群传统化的原始和谐状态。土地公的激情、老歌师的沉默和土司的追述,都是弄屯黑衣壮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在传统伦理要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交汇中,黑衣壮审美制度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演绎着日常生活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2.
潘晓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80-181
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发展。广西壮族是以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且其也影响着很多文化事项。拟从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从饮食(物质方面)和信仰方面(精神方面)的文化来窥视这些古老的壮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性,以期今人能从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3.
对中越边境的世居少数民族壮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壮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对于世居中越边境的壮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仍然保持较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绍清对壮族诗歌评论的民族性的成绩和特色,可以从民族生活及环境、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民族审美等五个方面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5.
将壮族传统体育“花炮”引入桂西高校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花炮"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壮族同胞的喜爱。结合桂西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桂西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滞后、体育课程单一的特点,将壮族传统体育"花炮"引入桂西的高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国家"让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之精神,也对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那”文化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民族生态文化,它彰显出壮族在与自然及他族的交往中尊重生态、社会多样性的生存原则,在理想的生态对策域中呈现出天人合一的互动性审美脉络观,应对着日渐频繁的生态灾难与资本文化逻辑的世界化,进而展现出社会——生态场域正面的自组织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紫村是华南区域化格局的一个代表,其壮族婚俗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活对壮族民族的择偶心理与通婚对象起到显在或隐在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8.
壮锦艺术是前工业社会壮族民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今,随着民族文化资源的日益资本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壮锦原有的符号体系不断被重新建构与阐释,一步步被编织为壮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以其根植与壮族文化土壤的特质,重构地方与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创造了丰富的习惯法文化,习惯法对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人类学的视角从壮族习惯法研究简介、作用、变迁、调适等4个方面作一简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