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官营茶马贸易和民营荼马贸易是茶马时代发展、演进的两条主线,它们不是同时生产,却是并行发展,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茶马时代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贸易政治羁縻、经济联系、民族交往的生动内容,其历史本质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这个过程也惩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中央政府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藏区进行的茶马贸易对当时西部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马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而河州又是明代茶马贸易最为兴盛的地区。明代河州的茶马贸易繁荣为何能够繁荣起来?论文从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藏区对茶叶的需求,明廷抵御北元、羁縻西番的政策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从唐代开始到清末民初经历了茶和马交换贸易的千年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茶马时代".它在民族贸易的长河中具有显著的历史特征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茶马贸易主要是指历史上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用马匹与中原地区交换茶叶的一种较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广义的茶马互市则泛指西、北少数民族用牲畜及畜产品同内地交换各种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贸易。这些贸易基本上为封建国家所控制,即所谓“官市”;同时还出现过属民间贸易性质的“民市”和属走私性质的“私市”。本文所论大体限于狭义茶马交易中的官市贸易。它兴于唐而成于宋,至明代更臻于繁盛,入清以后渐趋衰落,乾隆中最后废止。这一制度前后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在中国经济史和民族关系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下面试就它的兴衰演变及其历史作用作以初步探索,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茶马贸易,源于唐,成于宋,而盛于明。明代的茶马贸易制度详备,互市繁荣,持续始终,成为制番、实边、裕国之“国家大经”,“制西番以控北虏之上策”;同时,“随着国力的转衰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变通与开放的历史趋势和时代特征。因此,在古代西北茶马贸易史上,明代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笔者试图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明代茶马贸易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关于明代茶马贸易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6.
明朝开始,茶马贸易开始在川、藏、滇等地区盛行起来,从而促进了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的贸易发展和锅庄这一特殊行业的产生。康定锅庄是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独有的集旅店、货栈、饭馆、中介以及翻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介机构,也是一种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就康定锅庄的历史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繁荣昌盛富强的一个朝代。它推行三大民族政策:羁縻制度、和亲以及茶马互市。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设置羁縻府州,起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行政长官,管理本民族人民的内部事务;通过和亲,搭起民族大融合的彩桥,沟通中央与地方民族首领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茶马互市,搞活民族经济,开放边塞关卡,打开国门,搞活边疆民族地区与境外、国外的贸易,兼容并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强综合国力,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重要特产——茶的销售,是中国商业贸易史中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代作为商品的茶,与盐一样由国家掌控销售,曾以"引"制管理。茶的商品交流还曾实行过茶马贸易。明清易代,疆域、民族关系、对外贸易等情况都随之发生变化,茶马贸易已逐渐失去其独特作用。至清代雍正末年不再实行官方管控的茶马贸易,茶的边区销售对私人茶商放开,此后茶的对外贸易显著发展,从而也促进茶的种植。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繁荣昌盛富强的一个朝代。它推行三大民族政策:羁縻制度、和亲以及茶马互市。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设置羁縻府州,起用少数民族首领,提任行政长官,管理本民族人民的内部事务。通过和亲,搭起民族大融合的彩桥,沟通中央与地方民族首领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茶马互市,搞活民族经济,开放边塞关卡,打开国门,搞活边疆民族地区与境外,国外的贸易,兼容并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强综合国力,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个历史的范畴,它是由众多民族在历史长期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沉淀生成的,这种交往交流交融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多元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经济间的交流是促进不同民族相互认同、融合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对经济间的交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通道,这条古道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的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横跨区域大,涉及民族多,本文仅以丽江木氏土司与茶马古道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支撑。兴于唐宋的茶马古道遍布云南全境,成为中原内地联结西南边疆的文化走廊,是茶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在边疆的传播,各民族茶礼、茶俗、茶艺、茶道中的传统美德对历史上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茶马古道驿站松州古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的过渡地带。它在地理上纵横了祖国的西南与西北,是历史悠久、民族和谐、文化多元的川西北古城。唐朝时期,由于藏地与中原的茶马交流日渐频繁,古松州人与马帮贸易也越来越多,马茶也因此普遍开来。时至今日,马茶已经融入了松州百姓的血液,在这条古道上发生的马茶故事也传遍了整个大西北草原。民间流传着松潘人走到了哪里,那里就会闻到马茶的飘香。古往今来,松潘人承古创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团结牌马茶”,成了藏、羌、回、汉各民族特别喜爱的高原名小吃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上的康定锅庄。论文首先从茶马贸易和康定的兴盛入手分析了康定锅庄的职能转变。它原本是土司下设的一个部门机构,是土司分封的产物,但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一个集货栈、旅店、饭馆、翻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介机构,然后论文从文化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康定锅庄具体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又一个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先后建立、发展,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时期虽然政治分裂,军事对峙,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互相借鉴、文化上互相交融,推进了我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     
从我的老家往南走十里路,有一条幽僻的曲径,沿着曲径再往南走十余里,能遇到一条古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是一条马帮之路,成群结队的马匹经其到达我国西藏及南亚等地,古道上镌刻着的蹄印向你诉说着茶马互市的艰辛。  相似文献   

16.
宁夏固原地处西北内陆,控扼丝路要道,南北交会,贯通东西的地缘特点决定了其在中西方丝路贸易中的纽带作用。结合固原境内的文化遗址、遗存、文物与史料,聚焦历史上的固原丝路贸易,可以揭示固原历史文化演进的新视角:伴随着丝路贸易的繁荣和中西交往的密切,欧洲、印度、西域文明与中原文明在这里汇合,奏响了一曲激越的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最强音,在固原土著文化与丝路贸易的演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固原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之一。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之后,实行相对宽松且带有歧视性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这对于回族在元代作为一个民族的初步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元代实行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陕南茶文化与绿茶产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南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种茶历史。陕南茶始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宋明,衰于清朝;改革开放后,陕南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景象。陕南也是中国茶马贸易的发祥地之一,长达千余年的茶马贸易,促使陕南茶文化率先在北宋中期走向世界。陕南还是中国茶文化的博物馆,陕南人的“罐罐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陕南绿茶“香高、味浓、无污染、耐冲泡、且富含锌硒”,品质优良,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沈村发现了一份有关茶马古道历史的民间合约,即《万历合约》。该合约立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一直为当时沈边土司后人珍藏。该合约不足一千字,却留下了许多难得的历史信息,成为研究边茶贸易珍贵历史文献。本文试图以该合约内容进行解读,以复原当时茶马古道重镇——沈村,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记忆,文化传承是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文结合楚雄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旅游开发策略。楚雄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中以"茶马古道文化"、"盐井文化"最具有代表性,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特色,整合旅游资源,开辟"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廊道和科普研学营地,传承文化遗产、培树文化自信;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唤起文化记忆。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