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宋代安庆禅宗兴盛,建寺为历代之最,名僧辈出,各地禅师前来参禅络绎不绝,为当时禅宗的传播交流中心。临济禅宗作为中国禅宗的主流,遍布安庆全境,临济宗杨岐派二世三世四世灯系主要禅师都在此传法,并由此发散全国,为临济宗席卷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江湖禅宗”是对中唐时代形成于江西、湖南两省的禅宗马祖系、石头系的总称。由于两系同宗共祖德宗法亲情关系,故一体化倾向十分突出。正是这种一体化造就了江湖禅宗基地的巩固繁荣和北伐东扩的胜利。本文论述江湖禅宗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兴盛局面和对禅宗发展的巨大贡献,结穴都在它的一体化上。“江湖禅宗”一名,就是对它们一体化实质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高慎涛 《天中学刊》2006,21(4):95-98
王维是文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个代表性人物。20世纪尤其是近20年的王维与佛禅研究尤显兴盛,主要集中在王维佛禅思想、王诗的禅意、诗与禅宗关系、禅诗中美学思想、画禅关系、僧人交往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禅宗是五台山佛教自唐以来最为兴盛的宗派之一,笔者新挖掘的若干史料,可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性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于晋代就已传入太湖。自二祖慧可来到太湖,禅宗就在这里生根发芽,直至发展壮大,并且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禅文化。唐宋时期,由于政府支持和周边民众的布施,太湖地区佛教发展比较兴盛。禅宗在太湖的传播和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禅宗——一朵绽放于大唐盛世的佛学奇葩,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兴盛,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作为佛教的一支,它自有许多独到之处,然而,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思维的超越性。文章对禅宗超越思维的归旨、方法论及其对象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禅宗产生于唐朝中叶的一次佛教改革运动。它是中国佛学与道家哲学最精妙之处的结合,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内外不少学者对禅宗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禅宗对中国哲学、诗词、绘画的影响等问题,但笔者至今尚未看到有人对禅宗的教育学侧面进行研究。其实,禅宗的兴盛固然有其自身的迷人魅力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另一面则是,这同禅宗注意“法嗣”的培养也很有关系。禅宗认真对待“法嗣”的培养问题,也就是认真进行了教育工作,它所采用的“不道之道”的传道方法以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经过辩证地扬弃后,可以成为教育学汲取营养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8.
张孝祥不但生活在一个佛学兴盛的朝代,而且生活在一个佛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孝祥的伯父张邵、父亲张祁都热衷于研究佛理,妻子时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孝祥本人喜欢与僧人交往,在任地方官期间,经常与名僧一起悠游山水,以诗词相唱和。从《文集》中的疏文、偈子来看,孝祥主要崇尚禅宗思想。张孝祥的禅宗思想在其爱国主义壮词中很少流露,而在其雅词中则有较多表现。张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说:“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  相似文献   

9.
禅宗尤其是南宗禅在安史之乱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一时期文人的影响更是巨大.关于大历诗人与禅的关系,近年来学者们无论是专著还是单篇都有论述.不过这些论述多是从一个较宏观的层面来进行探讨.从微观上讲,禅宗兴盛后对大历时期诗歌在诗境、诗情、诗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宋人的谈谑戏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风尚。宋人戏谑风尚的盛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宋朝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其次是宋代禅宗的风行;最后一点最重要的影响是宋朝市民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11.
禅宗在成门立宗的过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一方面禅作为一种修行手段的原生质使其具有师徒相传严格、重视心性与兼容并包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唐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地域格局方面的变化客观上也适应禅宗的发展。禅宗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宜春开发禅宗文化、打造禅宗品牌文化的可操作性的分析,显示宜春经济发展的文化特色及其提升经济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禅宗普遍倡导实参实悟,视实参重于顿悟,将顿悟禅法导向平实修习,这一倾向表明元代禅宗的禅主其美学思想出现了向早期禅宗的回归。其倡导实参实悟的基本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追求人生的诗意栖居,他们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浓郁的美学意味。他们在对心性论的探讨中,对本体论范畴“禅”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对禅宗哲学与美学作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荣梅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15-17,29
中国禅宗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思想资源:一是佛教的自然观,二是老庄道家及玄学的自然观,三是儒家的自然观。禅宗自然观是佛道儒三教思想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湘东禅宗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五代以来,禅宗在湘东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湘东禅宗对禅宗五派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明时期念佛禅从湘东辐射全国;清初以后湘东禅师促进了曹洞宗的传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道禅哲学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道弹文化哲学的滋养生发,气韵生动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何谈枝叶繁茂,蔚为大观,气韵生动说深得古典艺术家心许和首肯,乃在于这一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士大夫倾心向往和接纳的道禅文化哲学,气韵生动说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也完全得自道禅哲学这一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吕澂先生的《禅宗》一文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禅批判的经典文本,此文不但对中国禅前后期的本觉论的脉络作了明确刻画,而且对禅宗发展过程中禅与禅定以及言教的关系也作了初步梳理。从整体上看,《禅宗》标示了一种可能的"禅宗谱系学",从历史叙述的框架或理论分析的框架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禅学论述是以《禅宗》为蓝本而展开的"禅宗谱系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 :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 ,有极其丰富的“牛喻” ,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在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 ;其后的大乘佛教 ,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 ,但是 ,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 ,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 ;中国的禅宗 ,一向自称“教外别传” ,但是 ,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 ,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 ,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普遍面临着资金来源少、开销大等问题,解决社区经费紧张的局面刻不容缓。应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以与单位共建、有偿服务和争取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帮助社区减轻经济压力,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20.
禅学思想对日本俳句影响深远。在俳句这一日本特色的文学形式中渗透了大量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