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佩 《档案管理》2005,(6):92-92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中,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那我们就请出《说文解字》吧。《说文》解释,冒的本意,是蒙着[睛前行“,冒”字脑袋上这玩意,正是盖住[睛的头巾。我自从去年开始学习《说文》,才恍然大悟,以前别人说我是文化人,原来是在…  相似文献   

2.
郑学步 《声屏世界》2001,(12):45-45
前不久,姜昆“带着”戴志成随中央台的心连心艺术团来到青海,“在那遥远的地方”说相声。记得里面有个“段子”说,他和戴就像爷爷带着孙子,父亲带着小儿子似地来的(大意)。这个比喻很搞笑,观众一听就乐了:姜昆从戴的身上找了一个大便宜,戴志成被“快乐”地潮了一回。  相似文献   

3.
被网民称作“范跑跑”的四川灾区某中学教师范美忠。表_璎很前卫。地震来了,他自己先跑到了安全地带。事后还在网上理直气壮地说,他追求自由和公正,不是一个愿意献身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与评论家郭松民辩论。坚持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1958年,毛泽东同志来河南视察,我奉命跟随采访。一次,我和新华社记者侯波正在切磋采访中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信步走来,幽默地打着手势,同侯波开玩笑说:“你们总爱一只眼睛看人,目标集中呵!不过,不要总把镜头对准我,要多照群众么!”荷兰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的组织者们骄傲地宣称:“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5.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6.
父亲后来告诉我们,“文革”后的1967年,林彪破天荒地“召见”过父亲一次,就是在北京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他的住地。父亲回忆那个院子的氛围就像林彪的性格,没有一点动静和生气,呈现出一种阴森森的气氛。当时,父亲很纳闷,林副主席要和我谈些什么呢?那时林彪如日中天,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父亲也毕恭毕敬地想聆听林副主席的指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位可爱的老人,一双眼睛,像海水一样碧蓝,一次震撼至今的出海,一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成了他  相似文献   

8.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挂念着我的父亲刘文辉。他对父亲说:"如果红卫兵来了,您就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我马上派人来。"不几天,红卫兵来抄家,父亲还没有来得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10.
蒋剑翔 《今传媒》2006,(4X):33-3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1.
余玮 《兰台内外》2012,(4):18-18
“文革”前曾在朱老总那儿工作过的郭勤英,1978年8月来到了邓小平身边做医护工作,直到邓小平逝世。据郭勤英老人回忆,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晚上,公务员把邓小平的衬衣拿去洗,服务员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就说:“这么破的衣服是你穿的吧?”公务员解释说:“哪是我穿的,是首长的。”服务员一看邓小平还穿这么旧的衣服,非常感动。“  相似文献   

12.
到今年7月11日,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已开播二十周年,有人评论:就算我现在不怎么看《快乐大本营》了,但我知道它还在播就会很安心. 《快乐大本营》堪称“国民综艺”.所谓“国民”,一定不是最新鲜、最刺激的,而是最家常、让你觉得最舒服的,就像我们看到的“国民儿媳妇”肯定不会是网红脸.  相似文献   

13.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14.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15.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16.
有次听一位专职报道员“传授”经验,却越听越不是滋味。那位专职报道员说:“搞报道说简单也很简单,只要把前几年的旧报刊拿出来翻翻,打些提前量,依样画瓢,就不愁上不了稿子。”他还滔滔不绝地举了好多例子来佐证其言不谬。 “新闻”之新,不仅仅在于其时  相似文献   

17.
父亲带着副官赶到东里堡迎接祖母时.看到祖母脸色阴沉,还以为是受惊所致.遂深情地喊了一声“娘”.并欲上前搀扶.可谁知道却引起老太太一顿数落:“你们干的这是啥事?亏你还五短长枪.打了几十年的仗!一不做.二不休.你们既然得罪了他蒋介石.就不该随便放他.你比张学良大十几岁呢.就这么糊涂?!”老太太把拐棍在地上敲得直响.“你们这是放虎归山.是造孽啊!蒋介石今后能不报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前年3月的一天,我到南京采访,无意中听到人们在议论一件事:“涟水县的两个农民还挺胆大,居然敢告公安局!”“那不是瞎告吗?他就是再有理也赢不了啊。”“他们是冤枉的,这父子俩不但被人打了,还被公安局拘留,你说,他们能不告吗?”当我不解地问其原因时,他们告诉我:“这父子俩因家里人被欺,去找公司党委书记评理,书记理屈词穷,先动手打了人。而当地公安局认定这父子二人扰乱单位工作秩序,父亲被拘7天,儿子被拘10天……。”我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全国刚刚公布实施,农民告公安局这件事,很可能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当我询问开庭的日期时,一位  相似文献   

19.
做一个会提问的主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健 《记者摇篮》2006,(8):63-63
有人说:可以把时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分成入眼与入脑两种,前者只能让人看在眼睛里,而后者则可以让人通过他的提问与阐述而把他记忆在脑,留存在心。因此,做一个有头脑的主持人而不是一个道具般的“播报员”,学会问“问题”应是目前主持人努力的方向。首先,主持人问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主持人问一些对谁都能发问的笼统问题,比如“你有何感想”之类的话。提这样的问题主持人虽然比较省力,但是对方的回答与主持人想要真正得到的信息不符,很难问到点子上。如果再想通过这样的问题从对方那里真正深挖出东西来,更是没有可能。对…  相似文献   

20.
杨润 《新闻界》2002,(1):42
妻子下班回来,忙不迭地从小拎兜里拿出一张在本地颇有影响的报纸,严肃地对我说:“你看,报上说妻子讨厌的丈夫有五种,我对照了一下,你至少占其中四种,真不得了!”我拿过报纸,见上面《生活参谋》栏里,赫然印着一个标题:《妻子最讨厌哪几种类型的丈夫》。下面列着五条,仿佛一些法规条文。我很小心地像镜子一样逐一拿来给自己照了照,果然发现,除了“动辄骂甚至打妻子”一条外,其余如“争强好胜”、“不善揣摩爱人心理”等等,我均不折不扣地可以对号入座!我知道这“参谋”荒唐透顶,但又怕跟妻子解释不清,于是半晌后才怯怯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