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端端正正地拿起书一起朗读。)  相似文献   

2.
<正>案例一:《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端端正正地拿起书一起朗读。)师:(着急)不要一起读,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读书声音乱起来,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齐读。)师:(生气)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意思就是随便读。(学生似有启发,乱糟糟地读起来,老师无可奈何。)案例二:《望月》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3.
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它拥有思维的自由,是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但是,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小学生,要引导儿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的境界.并不是一句“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所能够达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读","读好"、"读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地提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体会,向南京金陵中学的同学传授了自己成功的法门。一、反复朗读,不怕丢丑。杨振宁博士指出:通过朗读不但可以克服中国学生常有的发音障碍,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语法逻辑等一些语言自然规律。的确,学习尤其是文科知识的学习,朗读是很重要的。朗读不仅可以训练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而且可以使自己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果怕读不好,怕出丑,越读声音越小,越读越不敢读,自己就无法感受出原先的不足,也就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改变。二、多看多听,坚持渗透性学习。针对有些人…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7.
<正>在小学阶段,"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渗透、读中感悟。"读"的形式多样,可以分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等。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至关重要。一、该出声时就出声在教学新课时,我们常常要让学生预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放声朗读。只有大声朗读,学生才能检查自己是否读正  相似文献   

8.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书读好了,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有助于培养语感,发展语感。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常常看到教师朗读准备不足,朗读训练不够到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阅读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读下面这段话,你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课堂上我却发现所有学生只有一种读法——自由朗读,或摇头晃脑,或左顾右盼,声音有高有底,节奏有快有慢。这种读书的情景很难让人相信学生的思想、情感已融入文本中。学生的自主读书使课堂成了漫无目的的"自由市场"。教师的确尊重了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想怎么读",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却忽略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师应发挥主导的  相似文献   

10.
今天该上姜夔的《扬州慢》。昨天在备课时候就设计了按常规讲解:分析题目、作者、背景后,再分析内容,情感以及技巧和语言特点。按惯例,我给同学们讲了作者、题目和写作背景后就该朗读。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内容,处理朗读。因为近段时间都在讲诗词,我想借此机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分钟后,准备抽些同学朗读,看看他们处理得怎么样。可同学们都不愿意读,怕自己读不好。我说:"那你们就推荐一位你们很满意的来读吧。""推荐舒老师读。"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粗浅地来谈谈这些问题。一、朗读形式"喧宾夺主"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朗读改病句通过朗读,将自己的书面文字转换成口头语言,不仅运用了视觉,而且运用了听觉。这样语感特强,发现差错率就高。学生在读不顺口的地方,就知道是病句。然后用修改病句的各种方法自改,直到读着畅顺为止。  相似文献   

13.
一、在朗读教学中做学生的示范者 当前,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指名几生朗读后,见效果不理想,教师便再请其他学生朗读.以至于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读书还处于起始阶段,面对陌生的课文,要求学生很流利地读出其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较长的句子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14.
正朗读练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多次朗读,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以0读为本"是语文课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以"读"为基础,在"读"中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感知、感悟文章意境,在读中陶冶情感,在读中练习语感。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教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认为,要把各种书刊(包括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就必须在课堂教会学生"三读",即速读、精读和朗读.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朗读时表现得极其不自信,不会读,不敢读,不想读,原因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7.
1.从读者分,读可分为范读、自读和共读。 范读就是示范朗读,又分为教师范读和音带范读。 自读就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布置,自己阅读。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所在。它又可分为个人读、齐读、领读、带读、分角色读等小类别。个人读还可分为自由读和指名读。齐读,指学生一齐朗读。领读,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读,一般在低年级中运用较多。带读,与领读有相似之处,不过,带读一般在领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一般用在角色和对话较多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  相似文献   

19.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近期,笔者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悄然掀起了“读步课堂”的热潮。从课初的初读,再到分自然段精读,教者在朗读形式上不断翻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音乐读、小组赛读等。这样的一读到底,不仅给听课者造成了听觉疲劳,而且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只是“到此一游”。一言蔽之,肤浅缺乏深入,低效而又费时,盲目缺乏“行为指向”是目前课堂朗读教学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20.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看到一篇《画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教学设计,感触颇多。【案例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们听了朗读后想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师:同学们读中有悟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师:出示课件(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能感受一下吗?师:宋涛是怎样画的?(指名读)师:赵小艺又是怎样画风的呢?谁来表演读?师: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各抒己见)生:自读喜欢的句、段。生:(评价朗读效果、全班交流)……【透视1】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