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七单元中提到了"可燃冰",那什么是"可燃冰"呢?可燃冰不是冰,它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它是水和天然气在高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七单元中提到了"可燃冰",那什么是"可燃冰"呢? 可燃冰不是冰,它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它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  相似文献   

3.
据专家估计,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到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了新希望。"冰"怎么会"可燃"?即使是二氧化碳在超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干冰"也不可燃。但确有"可燃冰"存在,"可燃冰"里甲烷占80%,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可燃冰可直接点  相似文献   

4.
新奇页面     
深海“可燃冰”冰怎么能燃烧呢?我们说的是深海里一种特殊的“可燃冰”。深海里,水把天然气“包”起来,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可燃冰”。它融化后形成天然气和水。专家说,1立方米“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国际科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南海海底,科学家发现有巨大的的“可燃冰”带,估计能源总量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据海洋能专家介绍,“可燃冰”外形似冰,能够燃烧,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海底的低温与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透明结晶。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1立方米“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天然气。目前公认,全球“可燃冰”蕴藏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总和的两到三倍。据推测,地球上含有“可燃冰”的面积可能要占海洋面积的30%、陆地面积的12%左右。如果是这样,它可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新能源。但是,“可燃…  相似文献   

6.
正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陆地的永久冻土中。可燃冰密度高,全球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油气工业界长期研究的热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就制订了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计划。据了解,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美国、日本等国均已经在各自海域发现并开采出可燃冰。据测算,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俄罗斯在萨哈林岛东北部近海海底,发现了一处绵延几百千米的可燃冰矿床。可燃冰能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将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那么,可燃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源呢?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解决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可燃冰这种宝贝可是来之不易,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  相似文献   

8.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国内众多媒体对此进行密集跟踪报道。报道中多采用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可燃冰"。这一词语将"冰""火"不容的两个矛盾体组合在一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热搜词。虽然它是一个语义自身矛盾的词语,但究其本质却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可燃冰"一词的历史渊源与传播进行考证;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义的局限性,并对之进行完善,同时建议使用flammable ice或combustible ice作为其英文术语。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地质工作者在海洋中钻探时,发现了一种看上去像普通干冰的东西,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而那些气泡却意外地被点着了,这些气泡就是甲烷。据研究测试,这些像干冰一样的灰白色物质,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固态混合物。目前的科研考察结果表明,它仅存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层内。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因此,人们通俗、形象地称其为"可燃冰"。  相似文献   

10.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公认。在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是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地区,而在世界大洋水域约有90%的面积也属于这样的潜在区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