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格林与雅科布·格林兄弟是德国伟大的童话作家、语言学家,几乎尽人皆知。但他们还有一个最小的弟弟叫路德维希·卡尔·格林,而且还是个画家和版画家,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已经  相似文献   

2.
马太·帕克英国牧师。英语中的成语“大鼻子帕克”就是来源于他的名字。“大鼻子帕克”的含义是“爱管别人闲事的人”。帕克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坎特伯雷地区的大主教,他尽管腼腆,温文尔雅,但主管着教堂的一切事务,于是,他的政敌就叫他“大鼻子帕克”。梯尔·布莱希丹麦天文学家。在一次决斗中,他的鼻尖被对手用剑削掉了。后来,他装上一个黄金做的假鼻子,这恐怕是价格最贵、分量最重的鼻子了。西兰诺·蒂·伯乔兰克法国诗人、小说家。伯乔兰克是个思想活跃人物。他因鼻子长的奇特,曾与侮辱他的人进行了* 余次决斗。托马斯·韦…  相似文献   

3.
汽车是交通工具,也是美国人的“代理人”。因为汽车表明了他们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驾驶汽车更是一门“表演艺术”,既能体现个性,又能重塑自我。约翰逊:雨夜渡河如果你想谈论总统与汽车,最好还是从林登·约翰逊讲起。与有关他所有的传说一样,林登·约翰逊的汽车故事也超出了常人所能想象的极限。这也体现了他超出常规的个性:无所畏惧、爱炫耀、爱打趣、偶尔还有些施虐倾向。有一次,他曾领着一群造访他在得克萨斯州牧场的客人在狂风暴雨中渡河。那是在1960年,当时约翰逊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相似文献   

4.
赵强 《世界文化》2001,(2):31-32
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被赞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和“一个奇迹”,1978年曾荣获“爱佛瑞·费歇”大奖。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马孝骏曾任教授,是一位小提琴家,早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母亲玛丽娜以前是位歌唱家。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四岁时,他就能够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人进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艾萨克·斯特恩。“第一次听他演奏时,他才六岁,大提琴都比他高。”斯特恩回忆道。马友友一家移民到美国时…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     
美国石油界亿万富翁J.保罗·格蒂曾为其英国别墅安装了自动收费公用电话,这样,他就不必为客人打的电话付款了。据说,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十分怕脏,尤其害怕传染病,因此他拒绝跟任何人握手。列夫·托尔斯泰小时候很爱器,因而被人叫做“Lyova Ryava”,意为“爱哭鼻子的小列夫”。美国第23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及其夫人对白  相似文献   

6.
9月9日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诞辰。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遗产,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每一点微小的了解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著名的文艺工作者谢缅·布克钦成功地发现了托尔斯泰的一位通信人,她现在居住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7.
埃德加·爱伦·坡的遭遇往往与众不同,甚至他出生的环境也不寻常。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演员。但是当埃德加这位未来的诗人于1809年出生时,他们正在北方巡回演出,所以他是在波士顿呱呱落地的。尾随他终生的厄运,在他不足三岁时就夺去了他的双亲。然而,和其他的孤儿相比,他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心地善良的里士满人约翰·爱伦夫妇收养了他,并让他姓了他们的姓。爱  相似文献   

8.
卢梭     
瑞士出生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作曲家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本人及其著作对于任何要掌握其思想并了解其生平的人都是棘手的难题。卢校声称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所提出的观点均具有内在的连贯性。而许多批评家却发现其中矛盾百出,不过是一堆堆激昂的言辞,一名诊释者称卢梭是不负责任的作  相似文献   

9.
1991年,在伟大的作曲家逝世200周年之际,他的音乐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流行。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在谈到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时曾说:"在100年内,我们的后代将再也见不到这么一位天才了。"这是个热情的预言,但它很快就被否认了。在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之际,当他的崇拜者们遍及全世界时,许多人都确信尚未有人  相似文献   

10.
下周将是美国女飞行员阿米莉亚·埃尔哈特在初次试图作环球飞行中失踪50周年纪念日。 1937年7月2日这位迷人的飞行员和她的领航员弗雷德·努南,当她们的43,500公里环球飞行剩下第三段即最后一段航程时,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莱城与太平洋上的豪兰岛之间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11.
与一般美国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相反,杰克·伦敦的作品总透露出痛彻肌骨的孤寂、悲凉,直通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这可能与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历程有关。《一块牛排》是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其开篇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一幕阴郁的场面:职业拳击手汤姆·金曾经显赫一时,然而荣誉的光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黯淡。留下的只是难愈的病痛和醒目的疤痕。人到中年的他,面对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体力衰减造成一系列比赛的败绩;物质上也遇到了灭顶之灾,他由往日的奢靡陷入困顿。傲气与激情被生活的旋涡吞噬殆尽,他惶惑自…  相似文献   

12.
在大仲马的文学遗产中,许多地方尚属空白,特别是有关俄国那段时期的记载。研究人员叶夫根尼·伊尤莫夫试图把自己的某些发现与这位伟大的法国人联系起来。首先,他注意到大仲马的小说《击剑教练》中的人物使用的是普斯科夫(俄罗斯西北部的一个州)人的名字。这些人物的原型是谁?这个问题在波利娜·热布尔所著的一部回忆录中找到了答案。波利娜是十二月党人伊万·阿内科夫的妻子,她  相似文献   

13.
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戏剧家达利奥·福(Dario Fo)堪称文学界的一位奇人,他的艺术创作和文艺观都很有特色。 出色的演员 达利奥·福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尽管在西方文艺史上,剧作家同时也是演员的不乏其人,如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但近世集剧作家与演员(特别是扮演丑角的演员)于一身的却是凤毛麟角。瑞典文学院在宣布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达利奥·福为“剧作家兼演员”,“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演出次数可能比任何当代戏剧家都多,影响巨大”。达利奥·福非常重视戏剧演出的独特…  相似文献   

14.
晓莉 《世界文化》2003,(5):24-25
6月12日,87岁的老人格利高里·派克悄然离去,他潇洒的身影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来说是无法磨灭的。美国媒体以“一生都值得爱”的男人来赞誉,以对他表示哀悼。北京时间6月17日凌晨,格利高里·派克追思弥撒在洛杉矶郊外刚修好的天主教大教堂举行,教堂内外摆满了影迷送来的鲜花与点亮的白色蜡烛。他,成就绅士典范第一,他在银幕上告诉我们做一个绅士,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性,知道什么是正义,知道黑白是非。在美国电影学院授予格利高里·派克终身成就奖时,他在领奖台上公开反对媒体垄断。他警告道:“赚钱不是惟一,艺术的尊严胜于一切。”他坚决支…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奥斯卡参赛影片,这是第一个值得关注的理由;萨姆·门德斯的又一部扛鼎之作,这是第二个期待的理由;强劲的演员阵容:老当益壮的保罗·纽曼、转变角色的汤姆·汉克斯、风格迥异的贾德·劳,必然成为第三个必看的理由;当然还有久违的老式黑帮题材……“每个儿子都掌握着父亲的未来,每个父亲都是儿子心目中的英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洛克岛,一个声名显赫的贩卖违禁品的组织正在举行庆典,为首的罗尼先生(保罗·纽曼饰)德高望重,老而弥坚。他有个不大争气的儿子科纳(丹尼尔·克雷格饰),时不时给他捅点娄子…  相似文献   

16.
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里迪克·鲍(绰号“火鸡”)是举世公认的拳王。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一直奋斗在拳击场上呢?他的经纪人罗克·纽曼通过一些调查发现,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弥补他那不幸的童年。里迪克·鲍自幼丧父,在13个孩子中他排行第12。他的母亲  相似文献   

17.
提起梵·高的《向日葵》,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世界名画,但对这位仅仅活了37岁的画家究竟画了多少画,除美术界这外,恐怕一般人知之甚少。这位被誉为伦勃朗以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一生坎坷、穷困,没有家庭、没有儿女、没有幸福和生活的保障,但他的激情使他短暂的一生不停的作画,直至患了精神病以后,还在不停的创作他那追求个性的不朽之作。他当过店员、小学教师,也做过福音道者,梵·高一直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他深知劳动者之苦,所以他的画多是歌颂劳动者和大自然。1866年,33岁的梵·高离开了荷兰,奔向巴黎,他结识了高更、卢俊等一批专业画家,在…  相似文献   

18.
1943年,一位学识渊博的人逝世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电台里广播了这则消息,报纸也登载了此事,杂志上还刊登了他的照片和介绍他的生平和著作的许多文章。大家都为有这样的人而感到欣佩和骄傲。许多人都感到失去了他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件不幸的事。这个人就是卡弗博士,即乔治·华盛顿·卡弗博士。他是个黑人,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出身低贱,但他将他的伟大天资和一切财富都用之于为他人的利益服务上。博学善良的卡弗博士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是美德集聚于一身的典范。他的一生是激动人心的一生,努力奋斗的一生;是难能可贵的、高尚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戈雅(1746———1828),18世纪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一生遭遇坎坷,但性格倔强不羁。戈雅46岁后耳聋,然而画风更趋向深沉、浑厚。戈雅虽是皇家画师,但作品却充满了浓郁的民间艺术气质。戈雅主要以肖像创作为主,他以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技巧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和外貌,对于娇美的女人和天真的孩子尤其能够出色地表现她们的动人风貌。《唐曼努力埃尔·奥索里奥·德苏尼加肖像》是戈雅1788年创作的,这融肖像最初吸引人的是漂亮女孩高雅的姿态以及衣服给人赏心悦目的效果。女孩大大的眼睛,丝绸一般的…  相似文献   

20.
我写过一本《马可·波罗》的小书,为此,对这个“欧亚飞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不同凡响的生命征程中,马可·波罗以刚毅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冲出死亡的陷阱而走向新生,他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一次次跨跃生命的绝境而走向坦途。他跋涉、他奋进于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他不灭的脚印;在蔚蓝的海洋上,浮荡着他倔强的身影;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编年史上,永远铭刻着他闪亮的名字。《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留给今天这个世界的永不消失的回声!在威尼斯,我希望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他没有纪念馆,只有个没人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