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最近,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女画家刘秀鸣为出席“2001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的开幕式专程来到北京。这是她继199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之后,新世纪的第一年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艺术展览。刘秀鸣非常看重这一类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展览,因为参观展览的人中有自己的师长和亲朋好友。她特别愿意听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说三道四;希望他们为自己在艺术上的进步指点迷津。而她因此所获得的则是一个“以画会友”的宝贵机会。“会友”在她来看,也许比展览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最渴望的莫过于能够与国人、亲人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恰值新世纪第一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机,在中国美术馆,一个规模不大但影响颇佳的名为“2001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的展览开幕了。在这个有15个国家的女性艺术家参加的国际艺术展览上,记即兴地采访了一些外国艺术家,有趣地是,这些艺术家另外的一重身份是她们都是各自国家驻华大使的夫人。  相似文献   

3.
仿佛是借着第二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东风,一个来自加拿大的重要艺术展览,首先在北京,继而再赴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的数个大城市里进行为期半年的巡回展览。这个展览便是2001年4月19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的《荒野之地──加拿大风景画和七人画派》作品展。这是一个由中国文化部和加拿大文化遗产部共同主办;中国展览交流中心和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大型文化艺术展览。在中加双方长达3年的运作下,终于在新世纪第一年的春天,这个被加拿大人视为“国宝”的艺术展览走进了中国。上个世纪初,一群加拿大艺术家走到一起,他们…  相似文献   

4.
以“意大利艺术·意大利生活”为主题的来自意大利的系列综合展与一台五彩缤纷的时装演示会,在北京金秋湛蓝的天空下,共同演绎“意向中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史话,将“意大利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1日,正在进行百年庆典环球巡演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20多年来的第3次访华演出。乐团此次特邀被国际音乐界誉为“来自中国的音乐奇才”──18岁的旅美钢琴家郎朗与世界指挥大师沃尔夫冈·萨瓦利施同台亮相。在音乐界刮起的“郎朗旋风”中,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被报界称为“令人激动的罕见的钢琴天才”。前不久,美国《华盛顿邮报》艺术评论家蒂姆·佩奇专访了在美国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就读的郎朗,请看美国记者笔下的  相似文献   

6.
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形态,观察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活状况及其文化习俗,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最为有效而直观的手段;由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承办的名为《走进中国·当代中国生活艺术展》,系大型国际交流活动“中法互办文化年”中“中国文化年”重头项目之一。该展堪称一个小中见大、微中观宏、管窥中国的大型艺术展览。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歌华发展集团“中国文化年”的设计总监赵全红。赵总监告诉记者,《走进中国·当代中国生活艺术展》将于今年10月份,即“中国文化年”开幕式的当天,在巴黎的非洲大洋洲博物馆开幕并展出1…  相似文献   

7.
去年年底,一个名为“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的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波兰艺术家的精彩演奏,令北京观众真正感受到了肖邦音乐作品的不朽魅力。肖邦,对于中国听众而言,可谓家喻户晓;其钢琴作品的光盘、磁带、教科书等随处可见。但是,数位波兰当代艺术家来京同时演奏肖邦及波兰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尚属首次。音乐周期间,还展映了影片《肖邦——爱的渴望》;举办了肖邦生平展览;中央音乐学院也举办有大师班等一系列活动。本刊记者就“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有关问题,专访了波兰驻中国大使克·布尔斯基先生。交流使彼此相近“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8月下旬,一个名为《印象·北京》的女性画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这个展览是由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展出了104位女性艺术家的国画、油画、水彩、素描、雕塑等180余件作品。该展的主旨是要唤醒人们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展示参展女性艺术家对首都、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景仰。该展除艺术表现的层面之外,更多了一份文化责任的意识。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长王迎春、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杨力舟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基金…  相似文献   

9.
去年是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诞生的110周年纪念。作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他英年早逝,可是他却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杰作,如为世人所熟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和《夜色温柔》(1934),也已成为世界学的珍品。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生涯中。有两个女人对他的写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是姗尔达·赛瑞和雪拉·葛雷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罗姆尼的肖像画──埃玛·汉密尔顿夫人洪颜我只是个不幸的少女,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呢?──埃玛·汉密尔顿夫人埃玛·汉密尔顿、玛丽亚·瓦莱夫斯卡,波利娜·波拿巴是三个不同国家的人,但她们却有两个共同之处。她们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并成为那一时期不贞的妻子的典...  相似文献   

11.
美在和谐     
《“这里·那里”——丁天缺、芳诗·米多芬、德朗诺中法油画联展》初春时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了。该展于2005年“法国文化年”期间曾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并受到法国观众的欢迎。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和法国,一边是传统的印象派油画,另一边是“另类”的现代派绘画,两种画作风格迥异,却和谐地陈列同一展厅之内……准确地体现了展览的主题“这里·那里”。  相似文献   

12.
阳春4月,红墙映衬下的玉兰花洁白素雅,与嫣红的桃花装点着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城。至此盛春,名为《她的彩色空间·国际女艺术家联展Ⅷ——北京2008》的活动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届时,来自17个国家的146位女艺术家携带其最新创作汇聚京城,以其不同视角创作的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作品,表达她们共同的对和平的渴望,诠释该展“和平之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本次展览作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活动项目之一,由北京市青联发起,经过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批准,由第6届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艺术2008(ART2008)版画展组委会主办,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北京桐亿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版画盛典为奥运喝彩”艺术展于7月25日~8月24日在上海莫干山艺术区·M艺术空间举行。吴冠中、罗尔纯、詹建俊、袁运甫、王怀庆、罗中立、何多苓等16位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29种丝网版画作品参展。参展作品精彩纷呈,耳目一新,集中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德国著名工业摄影师弗兰克·博耶应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邀请于2005年5月31至7月15日在此举办其摄影作品展,而弗兰克·博耶亲自莅临开幕式,为中德两国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本次展出的作品是摄影师从其最近两个展览《集装箱和电线杆》与《成品库和公司标志牌》中精选的。弗兰克·博耶作品里的公司标志牌和成品库,均以孤立的个体呈现在观众面前,白色的天空、低矮的地平线及空旷无人的空间,永远是弗兰克·博耶作品不变的背景。置于此背景下的成品库、公司标志牌或集装箱,立即从空旷的工业景区中突显出来。通过特殊角度的拍摄,这个…  相似文献   

15.
格哈德·古特罗夫是奥地利艺术舞台上的一位彻底的具有独特色彩的艺术家。他不属于当代流行的任何一个流派,而是彻底地顽强地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 近年来古特罗夫的一系列大型展览,如在墨西哥城埃斯它姆帕国家博物馆、瓜塔拉亚拉现代艺术画廊、留伯礼亚那、布拉迪斯拉  相似文献   

16.
安布兹·伏拉德(Ambroise Vollavd,1866~1939)堪称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活跃于巴黎艺坛的传奇人物。他慧眼独具,在欧洲现代绘画初露曙光之际,便大力推广保罗·塞尚、毕加索、马蒂斯、高更、梵高、那比派画家。年仅29岁便成为当时巴黎最具影响力的画商。安布兹·伏拉德凭着对艺术品的热爱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为艺术家举办展览,通过交易艺术品,支持当代新兴前卫画家,无形中推动了现代绘画风格的发展。他鼓励画家尝试蚀刻版画,创作雕塑并出版精致版画画册,撰写艺术书籍。安布兹·伏拉德无疑是欧洲现代艺术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重量级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10,(5):93-94
第五届艺术北京当代博览会将于4月29日至5月2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今年的“艺术北京”将继续秉持“中国当代艺术为核心”、“全亚洲概念”、“为艺术人民服务”、“公共教育与社会责任”的原则。今年的“艺术北京”参展画廊约80家,来自世界范围内的17个国家以及地区,其中亚洲区的画廊约占六成左右,届时全国农展馆新馆1.3万平米的展览空间将带给观者一次新艺术的震撼体验。  相似文献   

18.
“洛可可”一词具有“螺贝”的意思,用以形容造型艺术中那种善用蜷曲的线条和繁琐的装饰风格。“洛可可”绘画艺术,是指法国路易15时期(1715-1774年)所崇尚的艺术风格,其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画家多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使画面明丽,风光动人。“洛可可”绘画艺术的奠基人是法国美术学院院士安托尼·华托,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弗朗索瓦·布歇。布歇(1703-1770年)自幼心灵手巧,曾从师弗朗索瓦·勒莫学画,后在版画家热·卡尔的工作室工作。卡尔很赏识布歇的才华,曾委托他作丹尼叶埃…  相似文献   

19.
甄蕾 《世界文化》2004,(1):11-12
本文要评说的不同国度的两个女性:一个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索·霍桑(1804-1864)在他的《红字》中塑造的女主角海斯特·白兰。一个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伊凡·谢尔盖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在他的《前夜》中颂扬的女主人公叶琳娜。前者是19世纪50年代生活在美国大陆上的英国贫寒移民,后者是19世纪60年代俄国土生土长的贵族小姐。地域相异出身不同,然而她们在争取人类自由、捍卫人格的尊严、开拓婚姻自主的征程中,都以极致之力,显示着自己的韧柔和刚毅。一种感情,一旦负载上了思想和理念,就会变得更加刚烈,勇猛,一往无前。霍桑笔下的海…  相似文献   

20.
张颖 《世界文化》2002,(2):31-32
曾几何时,在英国男性观众面前,法国女演员们很容易维持一种神秘的异域风情。操着法语的她们倾向于拍摄艺术影片,譬如“左岸派”电影。然而自从90年代初法国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好莱坞大片中发现诸如苏非·玛索和艾玛努埃尔·贝阿尔之类的法国女影星的倩影。朱丽叶特·比诺什当然也没有固守法国影坛。早在1991年她便离开家乡巴黎,前往英国拍摄《呼啸山庄》和《毁灭》,为此在英格兰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那时,英国观众可没有张开双臂欢迎她。《呼啸山庄》里浓重的法国腔英语曾遭到猛烈抨击,而其在《毁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