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晓瑜  李开渝 《编辑之友》2022,(12):71-75+107
随着传播技术对时空限制的消解,原本依附于传统群体关系的乡村共同体逐渐瓦解。县级融媒体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先导力量和助推平台,已成为重建乡土社会公共性的着力点,通过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分散的村民个体在此重新聚合。文章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乡村共同体多重性表达的场域空间,实现在地与虚拟的双重共在,以及通过仪式性媒介时间的展演实现共时性连接。借由时空媒介化路径,县级融媒体着力构建一种新的交流模式与社会现实,推进治理路径从垂直到横向的转变,在主体间性不断重构的过程中连接乡村生活的多元主体,最终实现乡村共同体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媒介的进入,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西南地区的一个传统村落的考察,结合当地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进入情境式的方式,关注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分析人们的社交实践,分析在媒介介入后的乡村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媒介扮演的角色。研究认为,媒介的介入,日渐流动的乡村社会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媒介成为乡村共同体加强凝聚、个体互相连接的新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正重新构建着乡村社会这个场域。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融入这个媒介化社会。新兴媒介的普及,成为乡村社区构建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传播媒介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中,并改变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建构着新的社区文化。文章以媒介研究的实践转向为路径,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乡村青年是如何统合新旧媒介进行媒介实践活动,媒介在乡村抗疫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在实践中又产生何种主体关系与文化。研究发现新旧媒介彼此交融混搭,甚至传统媒介被重拾,两者共构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力"。青年并未被媒介结构反制,他们发挥创造力与能动性,成为抗疫行动的主体。媒介实践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再现或描述现实,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塑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梁昕然 《视听》2022,(3):10-12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体验式真人秀已将乡村空间作为节目中的重要场景.如今,聚焦乡村振兴的体验式真人秀走进乡村,给予乡民一定的话语权,通过对乡景的想象化再现、对乡民的媒介化展演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具象呈现,建构出更加趋近现实、立体丰富的诗意乡村形象,增进了社会大众对乡村的了解,也引导了乡村经济、乡村文化等多方面的良性发展.借助电...  相似文献   

5.
乡村大众传播是在复杂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当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大众传媒迎来融合转型关键期,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下的重构乡村大众传播的时代契机已经出现.乡村大众传媒的融合之路不能照搬城市经验,而应当扎根于乡村民众和乡村共同体中,激发乡村社会内生性创造力和文化自信,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主力军,多级涉农媒体共同参与,吸纳乡村特色大众媒介,实现组织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的媒体融合,从而重构一个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乡村大众传播生态格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升华媒体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近年来媒介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发展做一梳理与回顾,从中发现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有两大特点,即路径依赖与理论注脚。因此,本文认为此类研究首先要从进化发展的角度认识媒介,纠正一种媒介决定论的误解。其次,立足中国自己的乡村社会研究成果,明确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机理,重点研究媒介如何常态化为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随着乡村社会进化的深入导致乡村社会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顺势补位的县级融媒体能否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以及如何助推乡村治理是当前县级融媒体建设中亟须回答的两个问题.基于此,通过追溯乡村传播的历史实践和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技术逻辑来论证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可能性,县级融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层媒介组织不仅是社会信息沟通的主要平台,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并在此基础上从众包与背书的内容生产模式、政务与服务的组织功能设计、聚合与互动的治理空间构建提出具体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7):31-34
文章主要探讨乡村媒介空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体来说,因制度力量的驱使,以文化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在转向以技术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的同时,乡村社会的现代媒介意识或观念开始萌发并发展,进而开启了乡村社会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6):49-53
在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中,媒介总是参与其中并成为建构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当前媒介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共同体视为基于不同物质属性媒介的连接之物,媒介的物质属性与共同体形态的关系成为考察的对象。共同体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逐渐向全球一体、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超越想象层面,形成现实连接。超国家、超民族、超文化是构建人类统一共同体理论必须考虑的前提与特征。因此,基于元媒介则可能建构出一种全球经验的共同体理论:全球一体的元媒介连接、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即一体多元的新的全人类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9,(3):62-69
《向往的生活》等乡村题材生活纪实型真人秀节目,将原本被边缘被忽视的"不可见的"小山村呈现在电视上,不同于都市空间也有异于真实乡村的媒介化乡村空间出现。它是地理空间加戏剧化想象的"异质性"空间,是被统治也反抗统治的空间。随着城市的扩张,"异质性"空间的开放性、边缘性和他者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着都市文化霸权。但被资本裹挟的电视媒介,利用空间的意象生产、乡村空间商品化以及构建乡村空间城市符号展演场等手段,开启都市文化对乡村的收编。事实上,文化霸权通过"异质性"的媒介化乡村空间在具有共时性的社会空间中完成生产、利用和收编、融合的所有过程。最终,传统的农村空间结构、秩序、观念等被彻底改变,并纳入都市文化体系,成为受文化霸权支配的社会秩序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看,乡村档案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是社会结构因素(规则与资源)、个体行动因素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乡村档案治理共同体还具有情感、责任与行动三种价值取向。因此,乡村档案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化建设要从结构和行动两个维度切入,以有序化结构、高效化行动实现乡村档案治理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12.
自2020年以来,农产品直播带货媒介形态呈现“井喷式”发展。以直播带货的方式精准助农,不仅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了想象空间与实践框架,同时也改变和影响了社会环境。本文立足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对农产品直播带货助农的政治功能、情感功能、经济功能、媒介传播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方法,为直播带货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完善方式,探讨农产品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佳 《东南传播》2024,(3):63-65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媒介成为媒介化乡村的结构性要素,乡村社会的内外部形态和运行逻辑被重塑,乡村旅游数字化实践及相关知识生产活动呈现结构性变化。媒介化作为乡村旅游数字化传播的元进程,通过构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系统改写乡村旅游的传播手段与场域,集体言说、空间转向与情感动员成为乡村旅游数字化的重要表征,形塑人们对乡村旅游实践的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伴随互联网技术转捩至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工作、媒介内容裹挟着人与社会,媒介与信息素养作为整合概念应运而生。在媒介化社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问题凸显,且尤为迫切。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字能力,延展学生社会交往,还有益于数字乡村与教育现代化建设。面对乡村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单一、滞后、不充分甚至缺失等问题,做好“超越数字鸿沟、兼具未来关照”的顶层设计,创新学校全学科融入教学模式,延展乡村教师自身素养与课程建设能力等,成为可尝试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乡村文化历史悠久,是社会的特色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1世纪以来,相关研究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及特色产业、乡村文化传播的破局与创新等维度展开,其趋势表现为产业融合与媒介赋能,取得丰富成果;同时,仍然存在媒介技术应用和实践、乡村人民主体本位关注、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作用性等方面的不足;未来,将进一步向媒介技术的应用创新横向拓展、传播个人主体性研究纵深推进、产业升级研究与乡村文化作用性研究多元进步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洁 《东南传播》2022,(5):113-116
与当下流行于社交媒体中乡村青年展现乡土特色的文化不同,大理石龙村白族青年女性通过微信等媒介实践表现出选择性地筛选乡村景观,或对乡村景观进行媒介技术性处理等现象。本文认为此现象是白族青年女性在技术可供性、主体意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对乡村景观进行媒介技术再构的结果,是乡村白族青年女性涉足媒介技术场域之中重塑自我以及重构自我与乡村关系的网络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刘相 《东南传播》2023,(7):30-33
从中间性的视角出发,乡村仪式这一文化行动亦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基于S省Z村的参与式观察,发现乡村仪式包含了作为沟通行动的中介和作为符号表征的场域两个维度。在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作为媒介的乡村仪式呈现出空间聚合重组、传递观念凸显和现代功能调试的特点,并发挥着三个作用,分别是:信息传递稳定乡村秩序、文化惯习凝结社会知识、仪式传承建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8.
横跨14年的两届北京奥运会其盛大召开与落幕在Z世代的成长中见证,对这一代青年的世界想象和认知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旧媒体为两次国际体育盛会带来了丰富的媒介景观,青年积极的话语表达,成为建构世界想象的媒介“文本”。本文将分析北京双奥的媒介图景和Z世代的媒介实践,探究青年群体不同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消费的共同体”和“情感的共同体”,以及在共同体的联结下青年对民族和世界的理解与想象,揭示北京双奥带给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技术与影像的强力黏合,短视频成为时下大众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乡村短视频作为关照乡土社会的棱镜,其日常生活的演绎不仅凿通了大众的同情地带,而且也契合了资本对盈利的追逐,并藉由生活逻辑与交往逻辑以搭建商业平台。基于日常生活这一逻辑起点,乡村短视频的主题设置、拍摄技巧、叙事方式成为主要的表达质材;拟亲近性交往与媒介化交往承载着其生产动力的内核;视觉消费与身体消费满足大众对乡村日常生活想象的同时,也让其迈向“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多媒介的传播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化的提升、乡村振兴内生性动力的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自信的增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着媒介知识不足、媒介技能不强、媒介批判能力不够和媒介参与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乡村“新基建”建设,提升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内生动力等路径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媒介素养,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