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闻宇 《今传媒》2010,(7):74-74
人际免不了交往交流,自然也就不能没有朋友。久经选择之后,我以为书是最好的朋友,可誉为"书友"。有人很走运,所交朋友可能是一位博古通今、精明智慧的贤者,可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人文奥运理念解释的基础上,就2008奥运会期间我国传媒如何更好地实施人文关怀作了阐述,并对我国传媒提出了新的希望:增强全球媒介意识,突破民族本位观念束缚,超越"金牌至上观念",把握人文关怀;注重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努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7):55-63
在传播学视野下展开的集体记忆研究,早期采用"叙事-话语"的建构主义分析路径,后来又出现了"媒介-技术"的技术分析路径。两种路径存在将集体记忆这一社会事实片面化的状况,未能解释集体记忆与社会层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实际联系和这种联系的发生机制。近年来,在"实践转向"下出现了一条"记忆实践"的研究取径,集体记忆的实践分析在最低限度上就是对人的各种记忆活动作一主客统一的分析。传播学视域下的记忆实践研究可以媒介实践为中心出发点,将互为表里的媒介实践、媒介化和媒介学作为理论基础,为集体记忆研究提供由行动者、制度、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维度展开的可能路径。这一基于"关系"的研究路径,或可达成对集体记忆各主客观要素的弥合性理解,并在不同的学科层面上进行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5.
关于传播研究的若干断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关于学问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学术历来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分."形而上"的学问是以学术逻辑为本位的,关注的是学术本身的范式和进展;"形而下"的学问则是以社会操作为本位的,关注的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操作问题,是一种描述、解释与控制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学问.一个优秀的"形而上"的研究成果足以使人学史留名;但一个好的"形而下"的研究成果却往往如同空气、雨露和阳光,尽管可以滋润社会于一时,但却是极易在时间的隧道中丧失其价值的"易碎品".  相似文献   

6.
孙玮 《新闻记者》2018,(6):4-11
本文综合存在现象学、主体理论、后人类思想等理论,结合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提出,在经历了技术融合、场景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社会形态融合等阶段,媒介融合正在迈向主体层面的融合——技术与人的融合,这造就了新型主体"赛博人"。作为交流系统的城市,正是赛博人的传播实践最为活跃的场域。移动网络的节点主体之赛博人,将人与技术的双重逻辑交织互嵌,成为后人类时代的元媒介,重造了社会系统,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多,春运的人次更多,这确实是很难的事情.人均铁路长度只有一根香烟那么长的中国,如何服务好旅客,远远不止是关乎"运输学"的学问.  相似文献   

8.
"媒体融合"是什么?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新媒体的传播进行有机结合,资源共享,而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形成联动的媒介产品。但是,媒体融合并不只是简单线上传播,如何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与交流?让这种交流突破媒体的覆盖面与互联网,走出国门,这也值得我们去尝试。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8):28-37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是一次具有节点意义的中国新闻宣传实践,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媒介仪式。以戴扬与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关照"开国大典",可以发现"开国大典"尽管呈现出戴扬与卡茨式"媒介事件"的若干特征,但作为承载着深厚中共传统和典型本土要素的症候式传播实践,其独特面向需要放置在中国/中共新闻实践中予以考察。研究认为,中国/中共新闻宣传史脉络中的"开国大典"溢出了"媒介事件"理论的视野,塑造了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并为"媒介事件"这一西方概念提供了中国语境的实践检验与更为丰富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余霞  程珊 《东南传播》2011,(12):62-64
媒介环境随着科学技术、媒介制度等的发展已发生了剧变,媒介与人的关系也相应发生改变。媒体内容极为丰富、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本质上代表何种媒体现象.全媒体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本文以全媒体环境为背景,通过探讨全媒体的真正内涵,揭示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进而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媒介建构观: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观作为一种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重点关注意义的生产与交流,已经具有了全球性的普遍价值。这种传播思想是在传统的意识哲学走到死胡同之后,在"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媒介工具观相比,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表征体系与理论内涵:现实是由传播活动的行动者主动建构的;传播的内容是意义,而它又是由行动者的互动解释生产出来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是舆论和媒介效果,而是常识以及常识的运作;采用的话语体系是建构式的;研究方法倾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但以阐释为主等。  相似文献   

12.
武媚 《今传媒》2011,(10):99-10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媒介依存症在加剧。不同的媒介使用带来不一样的媒介依存,对人的交往方式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博的出现诞生了新一代媒介依存症,随时随地地关注和分享,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便携性、原创性和"背对脸"式的特点使得微博无论在搜索信息还是人际交流上都让人"过瘾",以至于涌现大批的"微博控"。微博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习惯,对其产生过度的依存,这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陶忻玥 《今传媒》2010,(11):50-51
"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一种具有干扰性、垄断性的重大事件。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上线,以其及时、生动、丰富的世博内容与网上互动,为网民提供一个权威、丰富、生动的视觉互动体验平台,也为我们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借鉴。本文就是以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为例,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编辑组稿的技巧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离不开组稿;而组稿又免不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交谈?看似简单的问题,学问很大。其中本文给合笔者的实际工作,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当下的人,被动地淹没在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海洋里,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存在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动等生活方式,人逐渐失去主观的能动性,成为被动的参与者。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媒介是人类创造的,并且服务人类生活的工具,他需要拥有主观意念的人们进行操作,当下的人应该逐渐地学会如何超越媒介筑成的城墙,从自己内心地想法出发,主动地认识事物,包括认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己。媒介给人带来的束缚,仅是人类思维的消极应对,媒介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应对,只要人类合理有效利用,媒介将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交流的助手。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24):29-3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莱布尼茨提出的"可能世界"理论,得到了哲学、文学界的重视,分别用于研究语义逻辑学中的"真值"问题,以及阐述文学文本中的虚构问题。本文尝试将可能世界理论引入新闻这种事实性叙述文本当中,主要探讨新闻叙述如何卷入可能世界,以及新闻叙述卷入可能世界之后,所带来的新闻伦理认知维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西方信息社会的传播权利运动的兴起带动了传播学界"媒介治理"的研究热潮。通过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符号"路径,媒介治理关注了传播的信息界面、产业界面、符号界面和关系界面,综合了传播系统的界内研究和界外研究,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作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媒介治理"在研究取向上呈现出学科的交叉性:深层生态学路径、公共选择路径、协商民主路径是研究"媒介治理"的基本路径。媒介治理的研究是一种"灰色系统"的信息论,是第三种文化思维范式的代表。媒介治理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供具有解释力的基本假设,实现叙事的连贯性和必要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19.
孙会  陈娜辉 《东南传播》2018,(5):114-116
广告意识形态是广告作为媒介其自身的性质和逻辑造成的.麦克卢汉"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的媒介观的深刻洞见为我们透视广告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分析视角;爱德华·霍尔的"延伸"、"延伸迁移"的醒觉创见为我们进而分析广告意识形态的根源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至此,微博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微博的兴起,则是从2010年年底开始的。"织围脖",成了大部分年轻人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